近期,70岁的庄先生入睡后常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甚至有坠床或伤人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众人关注。经专业诊断,他被确诊为快动眼睡眠异常行为障碍(RBD)。这种疾病的特别之处在于梦境与行为同步,患者梦中经历会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更可怕的是,约50%的患者在10至15年后可能发展为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揭秘庄先生怪病来龙去脉
前段时间,庄先生开始在睡眠中频繁出现异常行为,大喊大叫、拳打脚是常有的事。多次受伤后,他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快动眼睡眠异常行为障碍(RBD)。医生解释,RBD是一种较为罕见却严重的睡眠障碍,患者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失去肌肉松弛状态,使得梦境中的动作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RBD:睡眠中的潜伏危机
RBD的症状较为明显,患者会将梦中情境通过身体动作展现,如拳打脚、大喊大叫等。研究数据犹如一记警钟,显示它可能是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或多系统萎缩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信号。在RBD发病后的5至14年间,35%至92%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这些疾病。这意味着,RBD不仅搅乱患者的睡眠质量,还会带来意外伤害,更会如一颗定时炸弹般增加患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风险。想象一下,患者在睡梦中拳打脚,可能伤到自己或身边的人,长期睡眠质量差也会侵蚀身体健康。
哪些因素诱发RBD
目前认为,RBD可能与大脑中控制睡眠和清醒状态的区域功能异常有关。而年龄、遗传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以及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是RBD的风险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出现类似的睡眠障碍,应尽早到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检查。因为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神经系统更容易出现问题,RBD在这个年龄段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预防治疗RBD有妙招
预防RBD,需从生活点滴入手:
- 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避免过度疲劳,减少压力,规律作息。比如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电子设备。
在治疗方法上:
-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氯硝西泮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但一定要遵循医嘱。
- 非药物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
同时,建议患有RBD的患者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庄先生的经历提醒我们,睡眠中的异常行为不容忽视,老年人更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了解RBD的相关知识,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大家一定要重视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