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儿科患者心血管反应的直接证据——通过动态血压监测Cardiovascular reaction to a natural disaster in a pediatric patient. Direct evidence throug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 Nefrología

心脑血管 / 来源:www.revistanefrologia.com西班牙 - 英文2025-09-06 05:32:20 - 阅读时长2分钟 - 995字
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一名11岁肾血管性高血压女童在巴伦西亚洪水期间的血压变化,发现自然灾害可导致儿童血压和心率显著升高并持续18小时,且通过睡眠和后续监测恢复至基线水平。该案例为儿科领域首次提供自然灾害引发急性心血管反应的实时证据,并强调ABPM在诊断压力相关隐性高血压中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儿科患者心血管反应洪水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升高应激反应健康影响监测干预隐性高血压
自然灾害对儿科患者心血管反应的直接证据——通过动态血压监测

尊敬的编辑:

儿童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常伴随心理压力,可能引发"白大褂现象"(即首次测量血压升高)。尽管这种心血管反应通常短暂,但重复刺激可能引起血压持续升高。自然灾害作为急性高强度应激源,成人研究表明其可导致血压显著升高,恢复正常可能需要长达14个月。

我们报告一例11岁女童在2024年10月巴伦西亚南部洪水(由风暴DANA引发)期间的血压反应。该患儿因肾血管性高血压接受依那普利治疗,常规进行ABPM监测。使用太空实验室90217A示波装置,于10月29日周二8:20开始监测,设定日间(8:00-21:00)每20分钟、夜间(22:00-7:00)每30分钟测量血压。

居住于巴伦西亚阿尔巴尔镇的患儿于18:50左右遭遇洪水。ABPM在灾害期间保持有效监测(95%有效读数),次日12:00停止监测。事件发生前1小时基线血压为106/60 mmHg,心率80次/分。从19:00起,收缩压/舒张压(SBP/DBP)及心率(HR)显著升高。灾害首小时内平均动脉压(MAP)增加57%,随后4小时维持42%增幅,心率增加52%。最高SBP/DBP达151/100 mmHg,最低138/77 mmHg。23:30入睡后血压回落至正常水平,次日觉醒时再次升高,随后恢复正常。次日上午9:00(觉醒时)血压/心率恢复至接近灾发初期水平(SBP/DBP 135/79 mmHg [27/31%增幅];心率124次/分 [53%增幅])。设备关闭时(次日12:30)仍存在升压效应。3周后复查ABPM显示血压/心率已恢复正常。

图1 2024年10月巴伦西亚洪水期间患者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显示:(图示详细数据见原文)

本研究首次提供自然灾害(洪水)引发儿科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实时证据。患儿血压/心率升高持续18小时,睡眠期间缓解,3周后恢复基线水平。这种应激反应时程表明存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可能与灾害相关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风险增加有关。成人研究显示持续性血压波动可能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但若应激源解除则可恢复。

ABPM在诊断临床难识别的压力相关隐性高血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儿童群体(表达压力困难)。该技术可辅助排除器质性疾病,识别家庭/校园欺凌等社会心理问题。本案例揭示自然灾害等应激事件对儿童群体的隐性健康影响,提示需加强儿科人群应激反应的监测与干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