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大型研究发现,孕期感染新冠的母亲所生婴儿在3岁前被诊断出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略高。这些儿童大多表现为语言或运动发育迟缓,且当母亲在妊娠晚期感染或婴儿为男童时,关联性最为显著。
对单个儿童而言,风险增幅虽小,但鉴于疫情期间数百万女性处于孕期,即使微小增幅也值得关注。该研究无法证明孕期新冠感染直接导致胎儿自闭症或其他脑部疾病,但提示妊娠期感染与炎症可能影响婴儿大脑发育——科学家此前已在其他疾病中观察到类似现象。这为保护孕妇免受新冠感染并密切监测宫内暴露儿童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研究人员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疫苗尚未普及时期)出生的18000多名母婴医疗记录。由于当时分娩者均接受新冠检测,研究团队能明确识别暴露于感染的妊娠案例。
约5%的母亲孕期感染新冠。即使控制产妇年龄、种族、保险状况和早产等差异因素,其子女在3岁前被诊断神经发育障碍的概率仍略高于未感染组。感染发生于妊娠晚期及男童群体中,关联性最为突出,但两组中绝大多数儿童发育正常。
"这是极佳的追踪队列,"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母胎医学专家、该研究作者安德烈娅·埃德洛博士表示,"疫情期间的普遍检测让我们能清晰区分感染者与非感染者。"
专家指出,新冠引发的强烈免疫反应符合妊娠期感染影响胎儿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妊娠感染与脑发育的精神病学与流行病学教授艾伦·布朗解释:"新冠极可能是关键诱因,因其引发的炎症反应极为剧烈。"
感染如何影响大脑发育?
科学家正逐步揭示妊娠期各类感染影响胎儿发育的机制。重症感染可能引发炎症,干扰大脑生长或诱发早产(早产本身存在风险)。
"大量证据表明,母体感染会轻微提升多种神经发育障碍风险,"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病学研究副主任、该研究合著者罗伊·珀利斯博士指出。
埃德洛实验室正探究感染与炎症如何干扰脑发育。健康大脑中,免疫细胞通过"突触修剪"过程塑造神经回路——即清除多余连接以优化脑部布线。当母体免疫系统因感染激活时,炎性分子可抵达胎儿大脑并改变修剪过程。
动物研究支持这一假说:科学家诱导孕鼠产生炎症后,其后代常出现脑细胞生长与连接的异常变化,进而影响学习与行为。
为何妊娠晚期与男童更敏感?
在埃德洛与珀利斯的研究中,新冠与发育迟缓的关联在妊娠晚期(第三孕期)感染时最强。此时胎儿大脑正快速发育,形成并优化数百万神经连接。
"谈及器官发育,我们常关注孕早期,但大脑例外——第三孕期存在大规模脑发育,且持续至出生后,"珀利斯表示,"妊娠晚期作为脑发育脆弱期完全合理。"
但并非所有专家认同第三孕期具有独特脆弱性。德雷塞尔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布莱恩·李提醒,因多数研究对象在分娩时检测,晚孕期感染数据更充足:"这使研究在第三孕期更具统计效力,不能证明早期感染不重要。"
该研究还发现男童受影响更显著。这一模式符合既往认知:男童语言/运动发育迟缓及自闭症诊断率普遍高于女童。研究者推测雄性胎儿可能对出生前的压力与炎症更敏感,但其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的局限与启示
埃德洛与珀利斯强调,该研究仅显示关联性,无法证明孕期新冠感染直接导致发育问题。其他因素可能解释这种关联。
感染新冠的母亲可能伴随肥胖、糖尿病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共病,这些均会增加儿童发育迟缓风险。"精神障碍者更易感染新冠;患精神疾病的女性更可能生育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李指出,"身体状况较差的母亲生育此类儿童的风险也更高。"
李的研究显示,孕前或孕后感染均可能与自闭症相关,提示共享基因或环境因素(而非感染本身)可能是关键。因此专家呼吁开展更大规模、更长期的研究以明确感染风险程度。
埃德洛、珀利斯团队计划追踪研究对象成长,观察早期差异是否持续。他们同时研究妊娠期炎症对胎盘及胎儿大脑的影响,并探索抵消机制。
疫苗接种的影响
由于该研究聚焦疫情早期(疫苗未普及时期),无法解答接种是否改变风险。但其他研究提供积极证据。
苏格兰全国性研究发现,母亲接种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儿童早期发育结果无差异。美国另一项研究同样证实:产前接种新冠疫苗与18月龄前发育迟缓无关联。这两项结果与数十年数据一致——孕期疫苗接种对母婴均安全。
"疫苗接种仅引发短暂免疫激活……随后恢复常态,"埃德洛解释,"而新冠感染持续时间更长、不可预测,可能引发疫苗反应中不存在的免疫失调现象。"
对家长与临床医生的意义
自2020年末以来,关于孕期新冠疫苗安全性的误解广泛存在,部分女性因担忧伤害胎儿而犹豫接种。但现有证据明确显示:孕期接种新冠疫苗安全有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强烈推荐接种以保护母婴健康。
专家指出,更广泛的启示在于:妊娠期是脆弱阶段,预防感染至关重要——不仅针对新冠,其他传染病亦然。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珍妮特·柯里表示,尽管数十年证据确凿,这些风险仍"未获充分重视"。"即便流感疫苗被推荐给孕妇,实际接种率却极低,"她指出,"医生似乎不愿为孕妇接种疫苗。"
韦恩州立大学人类生长与发育莫特中心科学主任吉尔·莫尔博士强调:"保护母亲就是保障后代的长期健康……最佳干预措施是疫苗接种。"
百年回响
"子宫内经历塑造出生后生命"的理念始于饥荒研究,如二战末期的荷兰饥荒。1944-1945年德军封锁荷兰西部期间,日均配给仅数百卡路里,数以千计死于饥饿。该时期妊娠女性所生婴儿日后面临更高心脏病、糖尿病及精神分裂症风险。此事件成为"胎儿起源"理论的基石——即妊娠期匮乏或压力具有终身影响。
1918年流感大流行将此理念扩展至感染领域。宫内暴露流感的婴儿日后展现出虽小但持久的教育与收入差异,首次提示孕期疾病可能影响脑发育。台湾、瑞典、瑞士、巴西和日本的研究均发现类似影响。部分观点认为这些结果反映一战干扰而非流感本身,但英国和芬兰的后续研究强化了生物学效应的证据,确证感染而非战乱是关键驱动因素。
"并非仅流感会改变胎儿神经发育,"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克里斯蒂娜·亚当斯·沃尔多夫博士解释,"母亲多种感染均可向胎儿传递信号,进而改变其脑发育。"
百年之后,新冠再次引发相同疑问:妊娠期感染是否微妙地塑造儿童成长与学习方式?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这项新研究提供了初步答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