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炎症性肠病引发血栓机制及防治新途径
2025年8月25日
炎症性肠病(IBD)作为免疫系统攻击肠道的慢性疾病,已影响全美300万患者。随着发病率上升,该疾病不仅导致剧烈疼痛,其引发的血栓更造成高达8%患者出现心肌梗塞或中风等致命风险。近期犹他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团队破解了IBD引发异常凝血的分子机制,并发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Rac1抑制剂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研究通讯作者、该校分子医学计划副主任Aaron Petrey教授指出:"我们发现的治疗靶点不仅能降低血栓风险,还可能缓解患者日常症状,这或将挽救生命。"该成果已发表于《血液》(Blood)期刊。
研究突破
既往IBD研究多聚焦免疫细胞,但血小板作为另一关键致病要素被证实存在异常。健康状态下血小板仅在血管损伤时形成凝块止血,而IBD患者的血小板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稍受刺激即触发凝血。
研究团队发现,IBD患者血小板中关键蛋白layilin含量仅为正常水平的60%。该蛋白如同凝血分子"刹车",能感知血管完整性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当通过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模拟layilin缺失时,血小板异常黏附现象显著增强。
药物靶点验证
layilin通过抑制Rac1分子活性防止异常凝血。当研究人员使用Rac1抑制剂处理疾病模型时,不仅显著降低血小板异常聚集,更意外发现该药物能减轻肠道组织损伤。
令人鼓舞的是,Rac1抑制剂对IBD患者血小板的抑制效果强于健康对照组。共同作者Rebecca Mellema博士解释:"我们发现了休眠状态IBD血小板的过度激活通路,同时证明这些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远超正常血小板。"
与传统抗凝药物不同,该疗法不增加出血风险。研究显示Rac1抑制剂作用于非健康人群预激活的凝血通路,保留血小板应对创伤的正常凝血功能。
临床转化前景
目前针对Rac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虽为其他疾病设计,但研究团队建议尽快开展IBD专项试验。除预防致命血栓外,该疗法还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循环缓解炎症,为IBD治疗提供突破性方案。
本研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资助,编号R00HL135265等。研究团队强调,针对血栓风险的治疗优化将显著提升IBD患者生活质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