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什么?What is Atrial Fibrillation ?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心脑血管 / 来源:www.heart.org美国 - 英语2025-08-13 03:58:20 - 阅读时长2分钟 - 759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心房颤动(房颤)的病理机制、临床风险、疾病阶段及管理策略,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会导致中风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通过分析患者症状描述、血栓形成机制及疾病进展阶段,强调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区分了房颤与心房扑动的差异,并提供患者教育和风险管理框架。
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血栓中风心力衰竭症状病理机制疾病阶段心房扑动患者管理抗凝药
心房颤动是什么?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简称房颤。这种病症可能导致血栓、中风和心力衰竭。目前约有500万美国人患有房颤,预计到2030年患病人数将突破1200万。

患者常见症状描述:

"心跳紊乱、漏跳,剧烈运动时感觉心脏撞击胸壁"

"出现恶心、头晕和虚弱感,呼吸急促"

"未察觉症状,常规体检时意外发现房颤"

房颤的病理机制

正常心脏通过规律的收缩与舒张维持泵血功能。房颤发作时,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不规则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阻塞脑血管引发中风,约12-20%缺血性中风病例与房颤相关。

疾病发展阶段

房颤具有渐进性特征,分为四个阶段:

1. 房颤前期

尚未确诊但存在风险因素,建议早期筛查干预,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

2. 预房颤阶段

心脏已出现结构性异常(如心房扩大),但尚未出现症状,需密切监测。

3. 临床房颤

确诊后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含节律控制药物、导管消融术等。治疗重点包括抗凝预防中风,医疗团队会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风险。

4. 永久性房颤

药物和手术治疗无效者,需通过管理合并症(如心衰、睡眠呼吸暂停)改善症状。

房颤与心房扑动的区别

心房扑动表现为心房规律性快速收缩,而房颤呈现完全紊乱的电活动。两者症状相似但发病机制不同。

患者管理建议

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心电图确诊后:

  1. 深入学习房颤知识
  2. 识别胸闷、乏力等典型症状
  3. 遵医嘱使用达比加群等抗凝药或β受体阻滞剂
  4. 通过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降低中风风险

注:文中*标注的血液稀释剂(抗凝药物)包含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其作用机制不同但均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所有医疗信息经美国心脏协会科学指南审核。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