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指任何影响心跳速率或节律的异常。当心脏的电信号过快、过慢或紊乱时,就会导致心跳不规则。当心脏无法正常搏动时,其泵血功能会减弱,导致肺部、大脑和其他器官无法正常运作,可能引发器官衰竭或损伤。
心律失常类型
- 心房颤动
- 心房扑动
- 心动过缓
- 传导障碍
- 期前收缩
- 心动过速
- 心室颤动
- 其他心律异常
- 儿童心律失常类型
正常心脏是一个拳头大小的强健肌肉泵,通过四个腔室的协同作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心脏结构解析
四腔四瓣系统
心脏包含四个腔室(左右各二):
- 上方的心房(单数为心房)
- 下方的心室
心脏的四个瓣膜确保血液单向流动:
- 三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
- 肺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
- 二尖瓣(左心房与左心室)
- 主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
每个瓣膜由瓣叶(2-3个)组成。血液流动依赖瓣膜两侧的压力差驱动,正常情况下血液只能单向流动。
心脏电生理系统
电信号调控机制
心跳始于窦房结(SA结)产生的电信号。这个天然起搏器通过心肌组织传导信号:
- 电信号从右心房开始
- 经房室结(AV结)
- 沿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传导
- 引发心室收缩
正常成人静息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心电图(ECG/EKG)可检测心律异常,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机制
心律失常指电信号序列异常,分为:
- 短暂异常(如偶发停搏或早搏)
- 持续异常(导致心率过快/过慢/紊乱)
主要类型:
- 心动过速(成人>100次/分钟)
- 心动过缓(成人<60次/分钟)
病因分析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包括:
- 电信号传导障碍
- 其他心肌组织接管起搏功能
- 心肌组织病变(血流异常/电系统损伤/组织纤维化)
- 极端体力消耗或应激反应
- 电解质/激素失衡
- 心脏药物作用
- 窦房结功能异常
具体发生场景:
- 天然起搏器节律异常
- 传导通路中断
- 其他部位异常起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