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作为容纳超过700种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是人体第二复杂的微生物栖息地,对维持局部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微生物群落平衡的破坏(即生态失调)现已被确认是牙周炎等常见口腔疾病的核心致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研究显示口腔生态失调还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结直肠癌等多种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
本研究集刊发的五篇论文,系统揭示了牙周微生物生态失调的特征及其与疾病关联的机制。其中关于伴放线聚集杆菌JP2基因型的研究发现,广泛性侵袭性牙周炎(GCP)病例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等传统病原体显著富集,同时首次鉴定出假单胞菌属C61和阴沟肠杆菌等非常规类群。研究证实微生物群落生态失调可能是JP2基因型致病的必要条件,这一发现革新了"关键病原体假说"——即高毒力病原体需依赖特定微生物环境才能展现致病性。
在南非西开普敦进行的牙周炎研究显示,患者龈下菌群以 Fusobacterium、Porphyromonas 和 Treponema 为主,而健康对照组则富含链球菌属。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牙周炎分级(B级与C级)呈现特征性菌群差异,其中C级患者 Fusobacterium 丰度显著升高,这为建立基于微生物特征的疾病进展预测模型提供了依据。
伊拉克研究发现Filifactor alocis菌在III-IV期牙周炎患者中检出率达78.9%,且菌量与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呈正相关,显示出重要的分期诊断价值。伊朗研究则发现智力障碍儿童的口腔寄生虫感染率(毛滴虫40.5%、口腔毛滴虫42.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不良刷牙习惯、城市居住、家长教育水平低和家庭收入低是主要风险因素。
这些发现深刻揭示了口腔健康与系统健康间的复杂关联不仅存在生物学机制,更与社会决定因素紧密交织。公共卫生干预需采取多维度策略,既要推进微生物组功能分析、纵向追踪研究和多组学技术应用,更要通过消除社会健康差异、普及基础口腔卫生教育来改善脆弱人群的健康公平性。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针对微生物稳态调节而非单纯病原体清除的治疗方案;建立基于微生物特征的牙周炎分级生物标志物体系;以及加强医学与牙科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