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药行业即将迎来历史性的"专利悬崖",未来五年或将出现以并购(M&A)为主导的行业变革,这将深刻影响生物技术领域并重塑药物创新格局。到2028年,约3000亿美元的营收将因专利到期面临威胁,而全球顶级制药公司的充足现金流,正推动以研发管线为核心的并购新时代。
近190种药品的专利即将到期,其中包括默克公司的Keytruda(可瑞达)、艾伯维公司的Humira(修美乐)和强生公司的Stelara等重磅药物,这将严重冲击行业巨头的收入来源和市场地位。业内普遍认为,内部研发投入难以完全弥补这些损失,通过并购获取外部创新已成为维持增长的必选项。
制药巨头需要明确的战略是:多元化、更新和扩张。2025年已出现并购热潮——强生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Therapies,礼来以25亿美元收购Scorpion Therapeutics。行业分析预计,2025年全球制药并购交易额可能高达700-900亿美元,并随专利悬崖加速而进一步攀升。
为应对专利危机,制药巨头采取两大核心策略:
- 治疗领域多元化:重点收购在肿瘤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心血管代谢疾病等高增长领域的创新生物技术企业。这些领域既能满足重大医疗需求,又具有开发首创疗法的潜力。
- 技术平台拓展:持续关注与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治疗及精准医学交叉的领域,这些正是生物技术初创企业领先的方向。
2025年初的交易案例印证了这一趋势:强生进军神经科学领域,葛兰素史克布局精准肿瘤学,礼来扩展靶向癌症治疗。与此同时,私募资本的参与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技术进一步推升了并购热度。
尽管并购潮为生物技术企业带来生机,但行业仍面临根本性挑战——融资渠道不畅。过去两年,因利率上升、市场波动和投资者谨慎,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举步维艰,导致融资折价、裁员甚至破产。对这些企业而言,被资金充裕的制药巨头收购可能成为唯一出路。然而,仅靠并购带来的资本注入,并不能构建可持续的生物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在于:只有临床后期数据支撑的成熟项目才能吸引买家,而早期创新将面临资金短缺,本质上只是将问题延后。
更值得警惕的是,制药巨头并购潮正与美国政治不确定性交织。新政府可能出台针对处方药的特别关税,这为商业环境增添了新的风险变量,并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
未来五年将成为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转型关键期。对制药巨头而言,必须通过并购填补创新缺口、优化产品组合;对生物技术企业来说,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并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部分企业获得急需资金支持的同时,早期创新者可能面临更艰难的竞争环境。
最终,行业能否持续创新将取决于:并购释放的资本是否能流向下一代突破性研究,还是仅仅用于巩固现有成熟资产。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数十年的药物研发格局、患者诊疗水平和全球生命科学生态系统的走向。
显而易见的是,大型制药公司需要创新并具备支付能力。关键问题是:在当前环境下,创新生物技术企业能否可持续地提供这些创新?无论如何,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物技术公司必须通过精准定位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最大化自身曝光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