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由胆固醇在血管壁中的积聚引发,导致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这些斑块由脂肪、胆固醇、免疫细胞等物质组成,可能引起动脉狭窄,影响血液流动。疾病初期通常无症状,但随年龄增长而恶化。常见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外周动脉疾病及肾功能障碍。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发达国家中主要的死亡和残疾原因。
症状与体征
动脉粥样硬化在数十年内可能无症状。斑块破裂后,若导致动脉闭塞,才会出现症状。常见症状因受影响的动脉部位而异:
- 冠状动脉狭窄可能导致心绞痛、气短、恶心、心悸等。
- 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表现为虚弱、言语困难、头晕、视力模糊甚至中风。
- 外周动脉病变可能导致四肢疼痛和麻木。
风险因素
可控因素
- 西式饮食(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
- 腹部肥胖
- 糖尿病
- 血脂异常(高胆固醇)
- 高血压
- 吸烟
- 缺乏运动
- 细菌感染、HIV/AIDS、心理压力
不可控因素
- 生物性别(男性更易患冠心病)
- 南亚裔血统
- 高龄
- 遗传异常、家族史
- 冠状动脉解剖结构
不确定因素
- 凝血障碍、高甘油三酯
- 睡眠不足、空气污染
- 甲状腺功能减退、牙周病
病理生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机制是炎症反应与脂质代谢异常。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在动脉壁内沉积,引发氧化应激和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形成泡沫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迁移至内膜,形成纤维帽。钙化沉积进一步导致血管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胶原蛋白和组织因子,触发血栓形成,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中风。
诊断
- 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血管内超声(IVUS)。
- 血液标志物: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
- 功能性检测: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
预防与治疗
预防
- 健康饮食:地中海饮食(橄榄油、葡萄、迷迭香等成分)被证实可改善脂质代谢。
- 定期锻炼:通过改善血管功能降低风险。
- 戒烟限酒
治疗
- 药物:他汀类(抑制HMG-CoA还原酶)、降压药、阿司匹林。
- 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新兴疗法:载脂蛋白A1 Milano变体、microRNA-33抑制剂、环糊精清除胆固醇。
流行病学
- 90%的心血管疾病可通过控制风险因素预防。
- 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接近100%。
- 朝鲜战争美军尸检显示77.3%士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进展
- 脂质代谢: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可能延缓病变发展。
- 遗传学:DNA损伤积累与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如Werner综合征)。
- 微生物组:肠道菌群产生的氧化三甲胺(TMAO)可能促进斑块形成。
其他物种表现
- 草食动物易患该病,而肉食动物(如犬、猫)仅在甲状腺切除后可诱导发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