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中风治疗方案可减少60%再灌注损伤Inside Precision Medicine Potential Stroke Treatment Reduces Reperfusion Injury by 60% | Inside Precision Medicine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insideprecisionmedicine.com英国 - 英语2025-08-13 06:08:2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57字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药物酸化丙二酸二钠(aDSM),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活性氧生成机制,在小鼠模型中实现60%的脑组织损伤减少。该药物经颈动脉注射后,不仅突破血脑屏障,还在机械取栓术中展现神经保护作用,尤其在老龄和糖尿病肥胖小鼠模型中验证其治疗潜力,计划推进至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中风缺血再灌注损伤酸化丙二酸二钠(aDSM)脑损伤机械取栓术活性氧物种(ROS)治疗方案小鼠模型人体临床试验健康
潜在中风治疗方案可减少60%再灌注损伤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药物,可显著减少中风患者在恢复脑部血流后可能发生的脑损伤。这种名为酸化丙二酸二钠(aDSM)的新化合物,在小鼠模型中被证实可将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减少约60%。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心血管研究》期刊。

"中风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即使幸存者也面临显著的脑损伤风险,可能导致残疾并对个人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但就治疗而言,当下仅有有限的选择。"剑桥大学实验心血管医学教授、资深研究作者Thomas Krieg博士表示。

据预测,每四人中就有一人会经历中风。快速恢复血流——主要通过机械取栓术或药物溶栓——对于减少脑组织损伤至关重要。目前作为大血管缺血性中风标准治疗方案的机械取栓术(MT),通过导管物理清除血栓,但这种血流突然恢复可能引发IRI,最终导致约90%接受MT治疗的患者出院时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

在克里格实验室的早期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IRI的发病机制:在缺氧期间积累于大脑的琥珀酸会在线粒体中被快速氧化,通过反向电子传递(RET)触发破坏性的活性氧物种(ROS)生成。虽然早前已证实丙二酸二钠(DSM)能够抑制琥珀酸氧化,但其细胞吸收率差限制了临床应用。

最新研究通过酸化DSM制成aDSM,利用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有效突破血脑屏障。在MT取栓术前经动脉注射aDSM,可显著减少ROS产生及相关脑损伤。"我们在实验室发现,通过轻微降低pH值增加酸性,能使丙二酸快速进入细胞,并更好地穿透血脑屏障。在准备再灌注时注射,或可预防进一步损伤。"剑桥大学线粒体氧化还原生物学教授Mike Murphy博士解释道。

研究团队采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小鼠模型模拟MT手术,通过颈内动脉进行aDSM动脉内给药。MRI显示,24小时后脑梗死体积减少约60%,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在老龄及糖尿病肥胖小鼠模型中均表现出保护作用,预示其具有人类治疗潜力。

研究存在两点局限性:实验仅使用雄性小鼠(后续将纳入雌性小鼠),且当缺血时间达60分钟时药效减弱。研究人员认为这反映临床中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区减少,印证了基于影像学评估选择患者进行取栓术的重要性。"人类机械取栓术的患者选择不仅取决于症状发作时间,还需确认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区。"论文指出。

基于该研究,剑桥团队已联合Cambridge Enterprise创立Camoxis治疗公司,推动aDSM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