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天然锂元素或成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新线索
哈佛医学院布鲁斯·扬克教授团队历时近十年完成的《自然》期刊研究首次揭示:人类大脑天然存在微量锂元素,其浓度变化可能直接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研究发现锂缺乏与淀粉样蛋白斑块(Aβ斑块)及tau蛋白缠结增加显著相关,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标志性病理特征。
动物实验显现突破性成果
在小鼠模型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补充微量乳酸锂成功实现三大突破:
- 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进程
- 修复脑神经元损伤
- 恢复认知记忆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所用剂量仅为临床常用碳酸锂剂量的千分之一,这在显著降低毒性风险的同时保持了治疗效果。扬克教授表示:"我们观察到的不仅是减缓认知衰退斜率,更可能是功能恢复——这在晚期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
锂元素的双重属性
这种碱金属除广为人知的在电池制造、陶瓷工业的应用外,自20世纪起已作为情绪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历史研究显示,丹麦某些地区饮用水中微量锂含量与较低的痴呆发病率存在关联,提示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对大脑衰老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揭示关键机制
通过分析鲁什大学"记忆与衰老计划"的尸检脑组织样本,研究团队发现:
- 轻度认知障碍者脑锂水平显著下降
- 完全发作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锂缺乏最为突出
- 锂元素被Aβ斑块异常结合,导致小胶质细胞(脑部主要免疫细胞)清除功能障碍
在锂缺乏饮食实验中:
- 健康小鼠出现突触连接丢失、记忆减退
-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Aβ斑块加速形成
临床转化仍需谨慎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瑞秋·惠特默教授强调:"动物实验成果转化为人体疗法需严谨验证。"虽然乳酸锂在实验中展现优势,但迈阿密诊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罗纳德·彼得森认为,当前阶段调整饮食或自行补充锂元素存在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精准检测血液锂水平的生物标志物
- 筛选更优的锂化合物配方
- 探索与现有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脑脊液分析、PET成像)的结合应用
研究团队设想,未来可通过年度体检筛查锂缺乏风险,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正如糖尿病风险通过血液检测预警,锂状态监测或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开辟新路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