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发现,脑部天然锂元素缺乏可能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的关键因素。这项发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表明,锂元素对维持大脑健康至关重要,其缺失会使大脑更易遭受损伤并导致记忆衰退。
这项持续10年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认知健康阶段人群的脑组织和血液样本,并结合小鼠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发展初期,脑内锂元素水平即显著下降。研究揭示的突破性机制显示,作为该病重要特征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会与锂元素结合,从而降低其在脑内的生物有效性。
研究团队随后测试了新型锂化合物——乳清酸锂(lithium orotate)的疗效。这种特殊形式的锂能够绕过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束缚。实验显示,向患病小鼠投喂该化合物后,即使在已出现严重症状的老年小鼠中,也能有效逆转脑损伤并恢复记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疗法使用的剂量仅为临床常规剂量的千分之一,且未观察到任何毒性反应。
目前大剂量锂元素已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但其在老年人群体中存在较高毒性风险。研究团队指出,锂元素在生理功能上类似于铁元素或维生素C,属于脑部必需营养素。这一发现可能解释为何部分人群虽存在阿尔茨海默病样脑部病变却未发展为痴呆——例如饮用水中高锂含量地区已被证实具有更低的痴呆发病率。
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锂元素的关键作用:当从小鼠饮食中去除锂元素后,实验动物出现了炎症反应、记忆丧失及其他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症状;而重新补充锂元素后,这些病理表现得到显著改善。
尽管需要进一步开展人体临床试验来验证该发现,这项突破性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性干预和新型治疗策略开发开辟了全新方向。研究团队展望,未来常规血液检测可能通过监测锂元素水平识别高风险人群,而靶向性锂化合物或将成为预防甚至逆转疾病的创新疗法。
研究人员特别提醒,公众不应在缺乏医疗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锂补充剂,因为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通过严格临床验证。这项发现与近期两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形成呼应:包括"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根本病因"及"新理论揭示该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突破性进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