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变化与优先级调整:心脏病学迈入GLP-1时代Supply, demand and shifting priorities: Cardiology enters the GLP-1 era - Becker's Hospital Review | Healthcare News & Analysis

心脑血管 / 来源:www.beckershospitalreview.com美国 - 英语2025-09-05 05:10:15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86字
本文系统分析了GLP-1受体激动剂对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多位美国顶尖心血管专家从药物成本、患者筛选、医疗流程优化等多维度探讨了临床应用策略。研究显示该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药物可及性、临床教育和多学科协作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专家预测该类药物将改变心血管疾病治疗范式,其影响可比肩他汀类药物在过去三十年的作用。
GLP-1类药物心血管健康心脏病学心衰中风肥胖医疗体系调整药物疗效临床实践患者预后
供需变化与优先级调整:心脏病学迈入GLP-1时代

供需变化与优先级调整:心脏病学迈入GLP-1时代

作者:Elizabeth Gregerson

(发表于北京时间2025年9月5日)

药物疗效数据

GLP-1类药物对心血管健康的显著疗效已获得临床验证:

  • 司美格鲁肽(Ozempic/诺和泰)和替尔泊肽(Mounjaro/泽邦)可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及全因死亡率
  • 中风幸存者使用GLP-1或SGLT2药物后,死亡风险降低74%,心梗风险下降84%
  • 对肥胖及心衰患者而言,该类药物每年可分别节省7502美元和9276美元医疗支出

医疗体系的适应性调整

11位美国顶级心血管专家就GLP-1药物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塔里克·艾哈迈德博士

耶鲁-纽黑文健康系统心力衰竭项目主任:

"肥胖驱动的心衰流行病正在重塑心血管医学。GLP-1受体激动剂是近几十年来心血管预防和治疗领域最重要的医学突破。我们正在构建基于电子健康记录(EHR)的人口健康策略,通过决策支持系统、转诊路径优化和协同工作流程,将GLP-1药物处方常规化。"

赫姆·巴德瓦杰博士与威廉·凯洪药师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保利心脏中心:

"确保患者精准筛选对维持药物可及性至关重要。当前高昂费用和保险限制(如需特定事前授权)仍是主要障碍。药物短缺问题凸显了保障心代谢适应症弱势群体用药的必要性。我们建议:

  • 加强用药副作用的患者教育
  • 平衡GLP-1药物与目标导向医学治疗的优先级
  • 持续追踪长期疗效数据"

埃里克·布兰特博士

密歇根大学弗兰克尔心血管中心预防心脏病学主任:

"我们正通过明确的药物审批路径和专业药房合作,帮助临床医生掌握这类药物的使用规范。这类药物已从内分泌专科药物转变为全科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

托马斯·德雷珀

Wellstar心血管护理中心副总裁:

"我们启动了心血管-代谢疾病综合管理项目,通过多学科团队:

  • 提供药物管理
  • 开展风险因素干预教育
  • 指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改变

我们认为应采取整体治疗策略,而非单纯依赖药物。"

帕特里克·埃利诺博士

麻省总医院布里格姆心脏血管研究所执行主任:

"我们已将GLP-1药物纳入心血管疾病治疗标准流程。虽然心脏科医生应具备处方权限,但快速增长的需求与现有支持框架存在脱节。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机遇。"

卡尔·"奇普"·拉维博士

奥希纳心脏血管研究所心脏康复与预防医学主任:

"我长期关注GLP-1药物在体重管理和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中的应用。尽管早期存在处方限制和自付费用高等问题,但现状正在改善。目前我有大量患者正在使用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

卡维塔·夏尔马博士

俄亥俄医疗系统的脂质病专家:

"我们的脂质诊所已建立多中心患者管理体系,重点开展:

  • 心血管疾病预防
  • 脂质调控治疗
  • 为合适患者启动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

计划建设多专科协作的心代谢疾病诊所。"

艾哈迈德·斯利姆博士

MultiCare脉搏心脏研究所首席医疗官:

"根据ACC最新指南,对于肥胖且存在心血管风险的患者,GLP-1药物已被列为一线治疗选择——甚至优先于生活方式干预。我们正在建立跨平台的心代谢护理路径,整合心脏科、全科医学和营养专家资源。"

乔治·索科斯博士

西弗吉尼亚大学心脏血管研究所无创心脏病学主任:

"GLP-1药物已成为正式的心血管治疗药物。我们的预防医学团队通过数据证实该类药物可使重大心血管事件减少20%,这是我们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突破。"

迈克尔·威德兰斯基博士

威斯康星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

"预测GLP-1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将与他汀类药物过去三十年的作用相当。虽然不能消除心血管疾病,但可延缓发病并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我们需要:

  • 将其纳入二级预防体系
  • 构建综合性的预防心血管医学项目
  • 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进行体重管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