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30分钟!中暑急救、预防及误区全揭秘!

四季养生四季养生 / 责任编辑:张熙2025-08-16 10:05:01 - 阅读时长5分钟 - 2139字
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中暑急救需要科学规范的操作。了解中暑的分级认知和急救五步法,包括环境转移、物理降温、补液策略、药物使用及送医时机,可以有效降低中暑风险。
中暑急救热射病体温调节物理降温补液策略急救药物送医时机中暑防护儿童中暑老年人中暑户外工作者高温天气急救包社区应急响应健康风险评估
黄金30分钟!中暑急救、预防及误区全揭秘!

近期,随着2025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的到来,中暑与热射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高温预警的频次与热相关疾病的就诊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黄金30分钟”的急救窗口期显得尤为重要。若采取错误的急救操作,死亡率可能会飙升至60%以上。因此,掌握科学的中暑急救方法迫在眉睫。在接下来的急救步骤中,我们将详细说明如何在这黄金30分钟内实施有效干预。

中暑分级知多少?急救为何如此必要?

中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先兆到重症的病理进展过程。最初的先兆中暑可能仅表现为头晕、乏力等轻微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逐渐发展为热射病等重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30%-50%。当人体核心体温>40℃且持续30分钟时,就会达到致命阈值。错误的急救方式,如延误送医,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而科学的干预则能显著提高生存几率,这充分说明了中暑急救的紧迫性。

中暑急救五步法,你掌握了吗?

第一步:转移与体位管理

发现中暑患者后,应迅速将其转移至阴凉环境。理想的环境是温度在26℃左右的空调房。将患者平躺并抬高双腿15 - 30厘米,这样做的生理机制是促进血液回流,为脑部供血。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一定要将其保持侧卧姿势,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

第二步:分场景物理降温

对于清醒的患者,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全身,并将冰袋敷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也可将身体(除头外)浸入18 - 20℃冷水中。而对于昏迷患者,应采用冷水擦拭身体,并使用风扇加速蒸发的方式降温,但要禁用冰水浸泡,以防休克。同时,禁止使用酒精擦身,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大量水分,导致血容量下降,加重脱水。降温目标是在4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9℃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第三步:安全补水原则

清醒的患者可采用“小口频饮”的方式补充含盐电解质水,每100ml含0.1% - 0.2%盐分。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日水分需求约为1500 - 2000毫升。需要注意的是,禁止给昏迷患者喂水,以免发生窒息。

第四步:药物使用的禁忌与选择

很多人在中暑急救时存在误区,比如用酒精擦身。从渗透压原理分析,酒精蒸发会带走大量水分,导致血容量下降,反而加重脱水。而布洛芬等退烧药会对肝脏造成损伤。推荐使用人丹、十滴水,人丹含有薄荷脑、肉桂、甘草等成分,适用于轻度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等症状;十滴水则含有樟脑、干姜、大黄等,对于中暑引起的胃肠不适有较好的效果。但孕妇等特殊人群应禁用。

第五步:送医时机判断

当患者出现“持续高热>40℃”“呕吐物带血”“抽搐”“意识模糊”等情况时,应立即送医。即使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仍需密切监测,因为中暑可能会导致器官损伤具有延迟性。

特殊人群中暑,急救要点大不同!

儿童急救要点

根据《儿科学》数据,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仅为成人的70%。在32℃以上的环境中,每15分钟应给儿童补充50ml电解质水,同时要避免给儿童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会加重脱水。

老年人急救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渴感迟钝”,往往不能及时感知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因此,建议每3小时给老年人补充150ml水分。同时,要避免让老年人饮用过冷的液体,以免引发心脑血管痉挛。

户外工作者防护策略

引入“热指数(WBGT,热湿指数)”概念,当指数>28℃时,户外工作者应每小时休息10分钟,并选择阴凉处,同时可穿戴降温背心。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的防护指南也强调了这种组合防护的重要性。

中暑预防,从这几方面做起!

时间管理策略

11:00 - 15:00紫外线指数>UVI7,此时紫外线强度大,气温高。建议尽量错峰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劳作,应选择在阴凉处进行。例如,建筑工人可以采用两小时轮换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衣物选择科学依据

浅色棉质衣物的散热效率比深色化纤材质高20%。建议选择透气速干的衣物,并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身体的伤害。

居家环境改造方案

居家时,可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并使用风扇促进空气循环。根据《建筑热环境标准》,室内外温差>7℃易引发中暑风险。

药物储备与使用规范

家庭药箱应储备口服补液盐、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物。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酒精过敏者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应禁用。同时,要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药品。

常见误区大揭秘,别再踩坑啦!

误区1:昏迷者灌服藿香正气水

给昏迷者灌服藿香正气水存在气管反流窒息的风险,而且口服给药的吸收效率远低于静脉补液。

误区2:热射病降温至38℃即可停止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过快降温可能会引发“低温症”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必须严格遵循降温目标曲线,确保降温过程安全有效。

中暑急救关乎生命,我们要牢记“黄金30分钟 - 4小时关键期 - 72小时监测期”的三级时间管理原则。通过家庭急救演练和社区急救培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同时,要树立预防优于急救的理念,建立“环境调控 - 行为调整 - 应急准备”的三级防护体系,降低热相关疾病的发生率,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也能健康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