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高温预警!不同人群如何防护与急救,快来看!
近期,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中暑二级预警。自7月31日起,渝中、南岸等8个区县连续三天最高气温超40℃,预计至8月6日高温持续。35个区县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 - 43℃,南川等6个区县600米以下地区达37 - 39℃,官方判断“极易发生中暑事件”。
高温中暑有多可怕?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高温导致人体热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引发中暑。从轻微的头晕、乏力、体温升高,到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中暑的危害不容小觑。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热射病最为致命,死亡率超50%。 以下这些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
- 户外工作者:像建筑、环卫、快递等行业的从业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2024年重庆某工地工人就因连续作业10小时引发热射病不幸离世。
- 老年人:65岁以上老人在中暑病例中占比超70%,身体机能下降,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变弱。
-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热适应能力差,高温会加重他们的身体负担。
-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全,在高温环境中难以有效调节体温。 此外,高温还会与空气污染(臭氧浓度升高)、睡眠不足等因素叠加,加剧危害。比如高温高湿度环境会加速人体脱水,让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大增。
高温从何而来?未来趋势如何?
这次高温主要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系统长期控制西南地区,下沉气流导致气温升高,再加上盆地地形不利于热量扩散。和历史数据相比,这次高温持续时间预计达7天,最高温度43℃超过了2023年的峰值。 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10天川渝鄂等地高温持续,中暑事件会激增。根据WHO模型数据,气温每升高1℃,中暑相关急诊量增加15% - 20%,预计重庆日均急诊量可能突破500例。渝中等35个低海拔区县以及城中村、老旧小区等通风不良、空调覆盖率低的“热岛核心区”,受影响会更大。
如何防护与应急处理?
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防护策略:
- 户外工作者:10:00 - 16:00暂停室外作业,配备盐分补充饮品,设置阴凉休息点。
- 老年人群:社区推广“凉爽驿站”计划,子女每日2次电话确认老人健康状况,监测血压与尿量变化。
- 普通公众:日均喝3 - 4升水,其中含电解质饮料占比30%,可用湿毛巾降温并配合风扇,午后尽量不外出。 如果有人中暑,可按以下四步急救:
- 识别中暑信号:突发高热(≥40℃)、意识模糊、皮肤干燥无汗。
- 立即降温: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浸湿衣物,冰袋敷颈部、腹股沟。
- 维持呼吸通畅:让患者侧卧防呕吐窒息,不要喂含咖啡因饮品。
- 黄金抢救期:10分钟内启动降温,30分钟内送医,体温每降1℃存活率提升20%。 重庆各区县都有24小时发热门诊和社区降温避难所,大家可以关注高温预警短信订阅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长期防护与社会支持怎么做?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温,城市可以推广“降温路面材料”“垂直绿化建筑”等被动式降温技术,借鉴新加坡“清凉走廊”规划经验。企业要开展中暑急救培训(CPR + 降温操作),学校将防暑课程纳入教学,社区发放《高温健康防护手册》。同时,建立高温劳动保护法规,扩大高温津贴覆盖范围,试点“中暑保险”减轻医疗负担。 本次预警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一个缩影,大家要把防护意识转化为日常习惯,通过“个体防护 + 社会支持”降低高温健康风险。正如重庆市疾控中心专家呼吁:“预防高温危害,不仅是应对当下,更是适应未来气候挑战的关键一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