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防护策略

四维防护体系可将高温作业风险降低70%以上!

作者:张熙
2025-07-12 09:50:01阅读时长4分钟1931字
急诊科热射病高温作业防护策略时间管理装备优化急救流程长期健康管理电解质平衡透气工装含电解质饮品降温措施高温风险健康危机科学防护高温作业者

近期,随着夏季气温不断攀升,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据媒体报道,在这样的高温背景下,我国高温作业者中暑事件频发。有一个典型案例,在2025年炎热的夏天,一位建筑工人因热射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当时他的体温竟高达42℃。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温作业者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亟需一套系统性的防护策略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高温作业藏着哪些健康危机?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会面临巨大挑战。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维持体温平衡。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汗液蒸发受阻,核心体温就会不断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热射病作为重症中暑的一种,其病理特征十分明显,患者体温通常会超过40℃,还会出现多器官损伤等严重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因高温导致的劳动相关死亡案例中,建筑、环卫等户外工作者占比超过60%。国内某三甲医院2023年的热射病接诊数据也表明,80%的患者为高温作业者。结合相关分级应对措施来看,当气温达到35℃时,人体开始感觉不适,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中暑的前期症状;气温升至37℃,人体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健康风险显著增加;而当气温达到40℃时,人体面临的健康风险极高,极易引发热射病等严重疾病。

这些防暑误区,你中招了吗?

在高温防暑方面,很多人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多喝纯净水即可防暑有人认为只要多喝水就能防暑,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单纯大量饮用纯净水,容易导致低钠血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会带走大量的电解质,因此需要配合含电解质的饮品一起饮用,才能维持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误区二:穿深色衣物“吸热快散热也快”一些人觉得深色衣物虽然吸热快,但散热也快。然而,《环境与职业医学》的研究表明,深色衣物的吸热率比浅色衣物高40%。所以,为了更好地防暑,高温作业者应选择透气的浅色工装。 误区三:“出汗越多排毒越多”有人认为出汗越多越好,能排出更多的毒素。实际上,从生理学原理来讲,过度出汗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高温作业,如何科学防护?

为了有效降低高温对作业者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科学的防护策略。

时间管理方案

  • 用人单位:可以推行“3 - 2 - 1”错峰制度,即分为3段工作时段,早上6 - 10点工作,午休2小时,下午4 - 7点继续工作。并且每工作2小时强制休息10分钟,让员工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力。这一制度参考了相关建议。
  • 个人层面:作业者可以使用气象APP实时监测紫外线指数,选择UV指数<3的时段进行作业,比如清晨或傍晚,这样能有效减少紫外线对身体的伤害。

装备优化指南

  • 物理防护:推荐使用宽檐遮阳帽,其遮挡率>95%,能有效阻挡阳光直射;选择UPF50 + 的防晒服,材质以聚酯纤维并带有透气网眼为宜,既能防晒又能保证透气性。同时,配备便携小风扇,风速>2m/s的小风扇可降低体感温度5℃。
  • 应急物资:随身携带含盐分的口服补液盐,每100ml含0.15g氯化钠,避免依赖市售的含糖饮料,因为含糖饮料不能有效补充电解质。

急救流程标准化

按照相关急救指南,可采用三步处置法:

  1.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立即将其转移至阴凉处,让患者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2. 用湿毛巾覆盖患者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
  3.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缓慢口服含电解质的水;若患者昏迷,则严禁喂食,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特殊情境下,防护策略怎么调整?

不同的特殊情境需要不同的防护策略。 极端高温(>40℃)应对当气温超过40℃时,应启动强制停工机制。可以采用“轮班制 + 远程监控”的方式,确保工地零户外作业,这是相关要求。 高湿度环境(>60%)在高湿度环境下,汗液蒸发效率会降低50%。此时,需要增加通风设备的使用频率,并且每30分钟轮换作业人员,以保证作业者的身体能够承受工作强度。这一建议结合了气象数据与相关建议。 特殊人群调整对于50岁以上的工人,根据WHO职业健康指南,每日户外作业时间应控制在4小时以内;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在正午时段作业,以降低发病风险。

长期健康管理,有哪些可持续方案?

为了保障高温作业者的长期健康,还需要实施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案。

饮食营养策略

  • 抗热食谱:可以采用“钾 - 钠平衡膳食公式”,比如食用香蕉搭配低钠盐汤。相关建议补充含镁的食物,如坚果,能增强人体的耐热能力。
  • 能量补充:作业者每小时应摄入10g碳水化合物,例如能量胶,避免食用高GI食物,以免引发血糖波动。

耐热训练计划

  • 分阶适应:前3天,每日户外暴露时间递增20分钟,同时配合室内高温模拟训练,在28 - 30℃的环境中进行,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温环境。
  • 生物指标监测:建议工人每周测量晨脉,如果静息心率持续超过85次/分钟,应暂停高强度作业,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通过“时间管理 - 装备升级 - 应急响应 - 健康管理”四维体系,能够将高温风险降低70%以上,这是2024年《职业与健康》期刊的研究成果。高温作业者的健康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形成防护合力,建立“监测 - 预警 - 干预 - 评估”的闭环机制,这样才能切实保障高温作业者的生命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