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结论
- 使用捐献者半月瓣进行部分心脏移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显示安全性与可行性,婴儿患者的主动脉瓣环直径从7mm增长至14mm,肺动脉瓣环直径从9mm增长至17mm(P=0.004)。
- 移植瓣膜功能稳定,未出现重大免疫抑制并发症。
- 尽管结果积极,仍需进一步研究长期效果及解决瓣膜资源公平分配问题。
根据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由杜克大学Joseph W. Turek教授团队主导的19例病例系列显示:移植瓣膜的生长轨迹与患儿发育匹配。9名初始队列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周,主动脉瓣叶长度从0.5mm增至1mm,肺动脉瓣叶长度从0.49mm增至0.675mm(P=0.004)。
尽管1例患者因非移植瓣膜原因接受再手术,但研究团队确认移植瓣膜未出现钙化或纤维化问题,且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零。
研究团队指出:"部分心脏移植能提供具有生长能力的活体组织,突破当前瓣膜置换技术的局限,但其并非万能方案,仍需技术改进。"当前冷冻保存同种瓣膜虽为标准方案,但易导致婴幼儿重复手术。
免疫抑制的长期风险
波士顿儿童医院Kevin P. Daly教授在同期述评中强调:"移植瓣膜的长期功能和生长潜力可能减少再干预需求,但免疫抑制治疗的远期风险仍需重视。"其指出:霉酚酸酯的致畸风险、慢性肾损伤及淋巴增生性疾病等不良事件可能随时间累积,但现有随访数据尚无法准确评估。
研究覆盖2022年4月至2024年12月间在美国单一儿科心脏中心进行移植的患者,中位年龄为97天(最小1个月,最大34岁)。手术方式采用与同种瓣膜置换相同的植入技术,其中7例接受活体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重建,7例接受活体主动脉瓣重建。
免疫抑制方案包含术后立即使用的霉酚酸酯(每日两次,持续1年)及术后第2天启动的他克莫司(首年血药浓度6-10ng/mL,此后4-8ng/mL)。术后中位ICU停留时间为9天,总住院时间为13.5天。
手术效果
- 生长分析显示:9名移植时<4个月龄的患儿瓣膜均实现与z评分曲线匹配的生理性增长
- 1例因非移植相关手术导致感染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仍保持瓣膜正常生长
- 并发症包括:1例无关手术后感染,1例链球菌肺炎经抗生素治愈,2例出现肾功能损伤需减量治疗
- 出院时未见瓣膜狭窄或反流,但随访发现4例轻度反流(2例主动脉瓣左室流出道位置,2例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位置)
研究团队认为:"部分心脏移植为先天性瓣膜疾病提供了生长性修复方案,但需权衡其技术局限性和长期免疫抑制负担。"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