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二次换瓣!微创技术将手术风险降至5%以下!

国内资讯 / 热点新闻责任编辑:张熙2025-06-03 09:5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28字
81岁老人通过微创技术成功进行二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风险降至5%以下。微创技术减少了对胸骨和心肌的创伤,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心脏瓣膜置换微创技术高龄患者手术风险生物瓣膜心衰术后监测抗凝药物低盐低脂饮食有氧运动心脏瓣膜疾病二次手术导管植入3D心脏成像实时超声引导
81岁老人二次换瓣!微创技术将手术风险降至5%以下!

近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为81岁的张女士实施了二次心脏瓣膜微创置换手术。张女士16年前曾接受生物瓣置换,半年前出现心衰症状,多家医院因手术风险高而拒绝。最终,由张晓慎院长领衔的手术团队经评估后决定采用微创技术。手术成功解决了生物瓣撕裂导致的心衰恶化问题,张女士术后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这一案例突破了高龄患者二次手术的禁区。

高龄患者二次心脏瓣膜置换,这三大挑战太要命!

高龄患者进行二次心脏瓣膜置换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生理机能衰退,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变得脆弱。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高龄患者极易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其次,生物瓣膜有寿命限制,平均约10-15年。二次置换的时间窗口狭窄,医生需要精准判断瓣膜退化或损伤程度才能确定最佳手术时机。最后,患者和家属承受着心理与社会压力,对二次手术风险充满恐惧,这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时机进而加重心衰进展。有研究显示,80岁以上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死亡率可达15%-20%,而微创技术可将风险降低至5%以下。

微创技术:打破传统手术局限的秘密武器

微创技术通过导管经血管路径植入新瓣膜,无需开胸,大大减少了对胸骨和心肌的创伤。术前会运用3D心脏成像评估瓣膜解剖结构,术中借助实时超声引导精准定位,术后能快速拔管康复。与传统手术相比,临床优势明显: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5天,术后疼痛减轻,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风险也降低了。就像张女士,术后24小时就能下床活动。不过该技术需要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和瓣环钙化程度,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秘籍

术后监测很关键,患者术后第1年每3个月要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续每年一次,以此监测新瓣膜功能及心脏结构变化。药物管理也不容忽视,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根据INR值动态调整,同时要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干预必不可少,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原则,每日盐摄入应<5克;推荐适度有氧运动,比如每日步行30分钟,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导致瓣膜损伤。家属要给予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协助应对术后焦虑并监督用药依从性。

从张女士的案例可以看出,微创技术为高龄心脏病患者带来了革命性改变。公众要关注心脏瓣膜疾病的早期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等,及时就医。首次手术后并非终点,患者需建立终身随访意识。中老年群体每年应进行基础心血管筛查,降低二次手术风险。张女士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同时也提醒医疗团队要持续优化微创技术适应症筛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