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大多数痴呆症患者在80至90岁高龄时去世。但还有其他几个促成因素:一方面,心脏病死亡率正在下降;另一方面,死亡证明上的死因记录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能获取更准确的痴呆症相关死亡数据。随着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同时管理多种慢性疾病的情况增多,包括痴呆症,这涉及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确实如此,由于治疗手段进步,人们正带着慢性疾病更长久地生活,例如心脏病患者存活期延长、癌症幸存者增多。因此人们得以进入老年阶段,但我们并未观察到疾病期的压缩——相反,他们在衰老过程中持续面临多种慢性健康问题。
痴呆症在多大程度上可预防?有哪些降低风险的措施?实际上我们能采取很多行动来降低风险。虽然痴呆症存在遗传因素,但研究证实约45%-50%的病例与可改变的风险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偏低、中年期心血管风险(如高胆固醇、高血压、肥胖、吸烟、抑郁、重度酗酒),以及晚年期的社交孤立和空气污染。个人层面可采取多种措施降低风险,若推广至群体层面效果将更为显著。我们认为,若实施大规模预防计划,痴呆症发病率有望下降。
基于此,这些数据对资金投入优先级有何启示?这是个关键问题。亟需投资的领域包括:痴呆症照护服务,特别是结合新老年护理改革的照护导航员制度;对痴呆症患者的直接支持;医疗服务体系的升级,尤其是配合新型药物上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更需聚焦预防工作,这必须采取政府统筹的全生命周期策略——从儿童期培育健康大脑开始,通过健康饮食和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加强医疗专业人员培训;并将风险防控纳入公共卫生核心议程。目前社会对皮肤癌、心脏病预防的宣传已深入人心,但痴呆症预防尚未达到同等公众认知水平,亟需大幅提升公共意识并增加预防投入。
公众对痴呆症的认知缺失和病耻感是否仍很严重?这对预防投入不足有多大影响?澳大利亚社区确实存在认知缺口。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仍有相当比例民众误认为痴呆症是正常衰老过程。我们必须消除病耻感,普及痴呆症作为脑部疾病的科学认知及其可预防性,同时加强新型疗法的公众教育。病耻感问题尤为严峻——它阻碍患者及早寻求帮助,延误获取必要照护支持与人生重要决策的时机。
新南威尔士大学老龄化未来研究所主任凯伦·安斯蒂,感谢您今早分享的深刻见解。
谢谢。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