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作者:Anton Thynell
核心摘要:今日我们分享两篇突破性研究论文:
- 《药物发现的空间图卷积方法》 提出新型深度神经网络架构,通过空间图卷积技术建模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研究团队开发的Staged空间图卷积网络和PotentialNet模型,在PDBBind基准数据集上实现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的最高精度。
- 《机器学习结合分子动力学发现新型μ阿片化学骨架》 创新性整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微秒级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μ阿片受体(µOR)的新构象态。应用tICA降维和K-Means聚类分析,成功筛选出具有μOR激动活性的新型化学骨架FMP4(EC50=1.2μM),其化学结构与现有阿片类药物最大相似度仅44%(Tanimoto系数0.44)。
研究背景
从青铜时代柳树皮到现代COX-2抑制剂,人类药物研发始终围绕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尽管X射线晶体学等技术推动了理性药物设计,当前超过80%的药物研发仍依赖体外实验(如高通量筛选)和化学家经验指导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由于实验成本高昂(临床前单个化合物筛选约100美元,优化合成约2500美元),针对ZINC数据库1亿化合物的全面筛选在经济上不可行。
突破性技术解析
论文1:空间图卷积技术
传统3D卷积神经网络在药物发现中的局限:
- 内存消耗过大(输入数据和隐藏层参数)
- 参数维度爆炸("维度诅咒")
创新点:
- 图卷积架构:将分子结构表示为原子节点-化学键边的图结构,构建N×N邻接矩阵A(N为原子数)和N×p特征矩阵X,通过ReLU激活函数和权重矩阵W实现特征更新
- Staged空间图卷积:三级架构(键图卷积→空间邻域卷积→全连接层)
- PotentialNet模型:集成键合/距离信息的单阶段图卷积,采用GRU门控单元动态选择特征信息
在PDBBind数据集验证显示,新方法将蛋白质-配体结合亲和力预测精度提升至0.78pKd Pearson相关系数(传统方法约0.62)。
论文2:分子动力学驱动的机器学习
研究团队针对μ阿片受体的突破性发现:
- 通过微秒级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非晶体结构的"隐藏"构象态
- tICA降维+K-Means聚类分析获得7个关键构象簇
- 基于100,000个化合物的虚拟筛选,成功鉴定新型激动剂FMP4
- 晶体结构(绿色)与MD模拟结构(蓝色)对比显示,FMP4结合位点关键残基构象变化使空间位阻降低42%
实验验证显示,纳入MD衍生构象的机器学习模型将活性预测AUC值从0.76提升至0.91,显著优化筛选效率。
临床意义
针对阿片危机(2015年美国超3万例致死),研究团队突破百年研发范式:
- 传统药物:吗啡/芬太尼类化合物(占比>90%)
- 新型发现:FMP4化学骨架完全脱离现有框架
- 作用机制:通过"隐藏"构象态实现受体激活
未来展望
研究通讯作者、斯坦福潘德实验室指出:理性药物设计需跨越计算化学与实验科学的鸿沟。深度学习的突破不仅依赖算法创新,更需要力场开发、晶体学等基础研究的持续支撑。四十年药物研发经验表明,唯有跨学科融合才能实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终极目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