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早上起床时会突然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站都站不稳,甚至分不清东南西北,这可能和几种常见的身体问题有关。临床上最常遇到的有四类原因:
一、血压不稳影响平衡器官供血
如果血压超过正常范围(比如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血管的调节功能可能受损。清晨是血压波动最明显的时段,耳朵旁边负责平衡的“前庭器官”供血会更紧张,有些人一改变体位(比如从床上坐起来、站起来)就会头晕。不少血压异常的人都有这种情况,提示要关注脑袋的血流调节状态。
二、后循环血管供血不足
我们的脑干、小脑靠“后循环血管”供血,如果这部分血管供血不够,除了头晕,还可能出现说话不清楚、看东西重影、手脚无力这些神经症状。如果血管因为老化变硬(动脉粥样硬化),代偿能力会下降,一旦血流变化超过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因为缺血引发眩晕。要是突然晕得很厉害、持续不缓解,要警惕中风等脑血管意外。
三、颈椎问题压迫血管
长期低头、坐姿不好会导致颈椎老化变形(比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可能压迫到脖子两边的“椎动脉”——这根血管负责给脑袋供血。当我们转头、起床时,血管的血流速度会突然变化,就会诱发眩晕,还常伴随脖子发紧、肩膀或胳膊放射性疼痛。拍颈椎片能看到,特定颈部动作会影响椎动脉的血流。
四、耳朵里的平衡器官出问题
最常见的是“耳石症”:耳朵里有个负责平衡的“小石头”(耳石),如果它从原来的位置掉出来,只要头一动(比如起床、翻身、低头捡东西),就会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一般只持续几秒钟。这种情况在眩晕病人里占了很大比例,典型表现就是“体位一变就晕,晕一下就好”。
遇到眩晕怎么办?教你正确应对和预防
急性发作时,先做好这3件事
- 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快速转头、抬头,防止摔倒;
- 关掉手机、电视,找个安静、光线柔和的地方,减少视觉刺激;
- 用手机记录症状:晕了多久?有没有恶心、呕吐、头疼?什么动作会加重?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判断。
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如果经常晕,医生可能会安排这些检查明确原因:
- 连续测血压:比如戴24小时动态血压仪,看早上的血压波动规律;
- 血管超声:查脑袋和脖子的血管有没有狭窄、堵塞;
- 颈椎影像学检查:拍X光、CT或核磁,看看颈椎有没有变形、压迫血管;
- 前庭功能检测:比如做“耳石复位试验”,查平衡器官有没有问题。
平时这样预防,减少眩晕发作
- 控制晨峰血压:早上起床后别急着起来,先躺几分钟再坐起,尽量让早上的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 练颈椎:每天做3-5次颈椎操(比如缓慢转头、抬头、低头,或用下巴写“米”字),放松脖子肌肉;
- 耳石症复位:如果确诊是耳石症,要找医生做“耳石复位”,把掉出来的小石头推回原位;
- 改变生活习惯: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用力会升高血压);起床、蹲久了站起来要慢,别突然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
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可能有严重问题,立刻就诊:
- 眩晕持续超过1小时不缓解;
- 伴随说话不清、看东西重影、手脚无力/麻木、剧烈头疼;
- 第一次晕就特别厉害,或者摔倒。
另外,40岁以上的人可以定期做前庭功能筛查,有高血压、颈椎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要更注意——比如每天测早上的血压,常活动脖子,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管什么时候突然晕,都要找医生做专业评估,排除中风、脑出血等危险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