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会累及心脏瓣膜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要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实际表现综合判断。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指南中,明确了三个核心要素,是诊断这种病的关键框架。
血培养:找感染源头的关键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微生物学基础,必须遵循规范流程操作。采血要选在患者寒战或即将达到体温高峰前1小时,每次采20-30ml,还要在不同静脉部位抽2-3套血。自动化血培养系统能让常见致病菌在48小时内被检出,但采血前一定要严格消毒,避免皮肤表面的正常细菌污染样本。
临床研究显示,约80%的患者首次就诊时血培养就能查到病菌,疑似病例要连续做3次独立采血培养。如果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典型致病菌,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不过有约5%-10%的病例血培养呈阴性,常见原因是已经用了经验性抗生素,或感染了真菌、巴尔通体等特殊病原体。
心脏超声:看清瓣膜病变的“透视镜”
超声检查是评估瓣膜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没有替代方案。经胸超声(TTE)是初筛首选,能检出60%-70%直径超过5mm的赘生物;如果TTE图像不清楚,或临床高度怀疑,就需要做经食管超声(TEE)——它对2-3mm的小赘生物检出率能超过90%,还能更清楚地看到瓣周脓肿、人工瓣膜异常等并发症。
2023年指南特别强调,超声要动态观察赘生物的变化:如果赘生物持续增大,或出现瓣膜穿孔,提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但要注意,单纯发现小赘生物不能直接确诊,必须结合临床表现一起分析。
临床表现:留意“不典型”的身体信号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持续发热(发生率超过90%),多为弛张热(体温忽高忽低),伴随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新出现的心脏杂音(尤其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有重要诊断价值。
皮肤和黏膜的特征性表现也能提示病情:甲床下方的线状出血(10%-25%的患者会出现)、手指或脚趾上的Osler结节(5%-15%,有点疼的紫红色小肿块)、Janeway损害(不疼的红紫色皮疹)。约40%的患者会出现至少一种这类外周体征。
如果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如二尖瓣脱垂、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又持续发热超过2周,一定要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这类人群如果同时有血培养阳性和超声异常,诊断的准确性能达到95%。
综合诊断:多维度拼出“确诊图景”
根据改良Duke诊断标准,确诊需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2项主要标准、1项主要+2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主要标准是“血培养持续阳性”“超声发现瓣膜赘生物”;次要标准包括持续发热、基础心脏疾病、免疫反应异常(如肾小球肾炎)、血沉增快等。
早诊断能救命——每延迟24小时,心力衰竭的风险就增加5%。疑似病例要在72小时内完成血培养和经胸超声,必要时做经食管超声。诊断必须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和感染科医生共同商量,避免单一检查结果导致误诊。
有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史、静脉药瘾等高危因素的人,如果出现持续发热伴乏力、盗汗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就诊。早期识别的关键,是对“不典型症状”的警惕,以及及时做规范的核心检查(血培养、超声)。
总的来说,感染性心内膜炎虽然严重,但只要抓住三个核心——规范血培养找病菌、精准超声看瓣膜、留意身体异常表现(持续发热、心脏杂音、皮肤特征性改变),就能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觉,有症状别拖延,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