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心脏疼痛的认知有个误区——以为心脏出问题就只会胸口疼,其实不然!心脏的疼痛信号有时候会“串线”,明明是心肌缺血在“报警”,大脑却误以为是肚子出了问题,这种“信号混淆”很容易被当成胃病,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一定要提高警惕。
心脏疼为啥会“跑”到肚子里?
当心肌因为缺血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代谢物质,这些物质会激活心脏的传入神经纤维。可问题在于,心脏对应的脊髓神经节段(T1-T5),和上腹部器官(比如胃、胆囊)的神经是“交叉重叠”的——就像两个房间共用一根电话线,大脑接到信号时,很容易“认错来源”,把心脏的痛当成肚子的痛。
临床数据显示,约12%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一开始根本不是胸口疼,而是上腹部不舒服;2023年《循环系统医学》的研究还发现,要是下壁心肌缺血,可能会刺激横膈膜,导致右上腹出现“牵涉痛”,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看起来跟急性胆囊炎一模一样,但仔细分辨会发现,这种疼还带着左臂放射痛、冒冷汗这些“心脏专属”的表现。
疼痛“串线”的幕后原理:牵涉痛
其实这种“心脏疼却喊肚子痛”的现象,医学上叫“牵涉痛”——就像手肘受伤时,前臂也会跟着疼一样,都是神经通路交叉导致的“误会”。
比如,约7%的心肌缺血患者,会觉得剑突下(胸口正下方的位置)疼,这种症状太像消化性溃疡了,很容易被误诊;更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知会“变迟钝”,约35%的人心肌缺血时,根本没有明显的痛感,只有肚子胀胀的,像吃多了不消化。
这些“肚子+心脏”的症状组合,千万不能忍!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症状“搭配”,别犹豫,赶紧去查心脏:
- 肚子痛的同时,左肩或后背也跟着疼;
- 吃完饭后,胸骨下段有压迫感(像有块石头压着);
- 肚子不舒服就算了,还喘不上气;
- 又吐又恶心,脖子直冒冷汗。
欧洲心脏病学会2022年的指南明确建议:50岁以上的人,只要是第一次出现上腹痛,都应该先做心电图筛查。临床统计也显示,18%延迟诊断的心肌缺血患者,一开始都被当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差点误了大事。
出现疑似症状,正确应对分3步
一旦感觉不对,别慌,按这3步做:
- 立刻休息:停下手里的活,赶紧坐下或躺下,千万别再走动——减少心脏的负担,能快速缓解缺血状态;
- 优先查这些项目:第一时间做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右胸导联)——这是判断心脏缺血最快速的方法;如果症状不典型,还需要查心肌酶谱(看心肌有没有损伤)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看冠脉有没有堵塞);
- 确诊后要长期管“养”:如果真的确诊了冠状动脉疾病,就得做好长期管理:把体重控制在BMI18.5-24.9之间(比如身高1米7,体重保持在53-69公斤);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羽毛球);彻底戒烟,酒能不喝就不喝。
最后要提醒的是,约23%的心肌缺血患者,在急性发作前3-5天,会出现一些“不显眼”的前兆:比如持续觉得累,或者像消化不良一样肚子胀。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和心电图,建立自己的健康监测档案——早发现“串线”的信号,才能早止损,避免悲剧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