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介绍、类型及物理治疗管理Stroke Introduction,Types and Physiotherapy management | PPTX

心脑血管 / 来源:www.slideshare.net美国 - 英语2025-09-23 06:29:54 - 阅读时长7分钟 - 3082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风的定义、分类体系及物理治疗管理方法,详细介绍了缺血性中风(包括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与出血性中风(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特征与区别。文章全面分析了中风的流行病学数据、危险因素、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阐述了脑血流中断后神经细胞在数分钟内的代谢变化过程。此外,内容还涵盖了中风的医学诊断方法、药物治疗方案以及物理治疗在康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多种评估工具和针对性干预策略,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全面的中风患者评估、治疗和康复管理指南,对提升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中风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中风预防医学诊断物理治疗神经学并发症脑血流量血管综合征
中风介绍、类型及物理治疗管理
    1. 中风 米斯巴·古斯博士 (DPT, MSNMPT)
    1. 章节内容
  •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 危险因素与中风预防
  • 病理生理学
  • 神经学并发症及相关疾病
  • 中风的医学诊断
  • 中风的医学、药物和手术管理
  • 康复框架
  • 检查评估
  • 目标与结果
  • 物理治疗干预
  • 患者相关指导
  • 出院计划
  • 恢复与预后
  • 总结
    1. 介绍
  • 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VA)是由脑部血流中断引起的神经功能突然丧失。
  • 意识水平变化以及感觉、运动、认知、感知和语言功能的损害。
    1. 中风的分类

中风根据以下方式进行分类:

  • 病因学类别(缺血性:血栓形成、栓塞或出血)
  • 特定血管区域(大脑前动脉综合征、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大脑后动脉综合征等)
  • 管理类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度中风、重度中风、恶化中风、年轻中风)
    1. 流行病学
  • 中风是美国成人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也是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
  • 男性发病率 > 女性发病率
  • 中风发病率随年龄急剧增加,在65岁以后的十年中翻倍。
    1. 病因学
  • 缺血性中风:
  • 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 栓塞(脱落的血栓)
  • 出血性中风(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1. 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 大脑需要持续的氧气和葡萄糖供应以维持神经元功能
  • 如果血流中断
  • 神经代谢在30秒内发生变化
  • 2分钟内代谢停止
  • 5分钟内细胞死亡
    1. 中风类型

基于基础病理生理学发现的分类

  • 缺血性
  • 血栓形成性
  • 栓塞性
  • 出血性
  • 脑内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缺血性中风
  • 由于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脑部血流不足的结果
  • 占所有中风的85%
  • 大多数缺血性中风患者在最初24小时内意识水平不会下降
  • 由于脑水肿,症状通常在最初72小时内恶化
    1. 缺血性中风

1: 血栓形成性中风

  • 血栓形成与血管壁损伤有关 → 血凝块
  • 血管血栓形成或狭窄的结果
  • 三分之二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
  • 通常先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中风最常见的原因
    1. 缺血性中风

2: 栓塞性中风

  • 栓子卡在并阻塞脑动脉
  • 导致血管供应区域的梗死和水肿
  • 中风第二常见的原因
  • 大多数栓子起源于心脏,心内膜斑块脱落进入循环
  • 与严重临床症状的突然、快速发作相关
  • 患者通常保持清醒,但可能有头痛
    1. 出血性中风
  • 占所有中风的约15%
  • 由脑组织本身或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1. 出血性中风

脑内出血

  • 由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内出血
  •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原因
  • 通常在活动期间发生
  • 症状通常突然发作,并因持续出血而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进展
  • 临床表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头痛、恶心与呕吐、意识水平下降和高血压
    1. 出血性中风

蛛网膜下腔出血

  • 出血到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脑脊液空间
  • 通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1. 中风主要类型 图56-3
    1. 管理类别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部血液供应的暂时中断。
  • 重度中风;稳定但通常严重的功能障碍
  • 恶化中风;入院后神经状态恶化。这种状态变化可能由于脑部或全身原因(如脑水肿、血栓进展)。
  • 年轻中风;45岁以下的人
    1. 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

  • 年龄
  • 性别(女性更可能死亡)
  • 种族(非裔美国人)
  • 遗传
    1. 危险因素

可改变的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 糖尿病
  • 心脏病,心房颤动
  • 大量饮酒
  • 高凝状态
  • 高脂血症
  • 高血压
  • 肥胖
  • 口服避孕药使用
  • 缺乏身体活动
  • 镰状细胞病
  • 吸烟
    1. 脑血流量(CBF)
  • 自动调节
  • 正常流量为每分钟50至60毫升/100克脑组织。
  • 高能量需求且代谢储备非常少。
  • 大脑需要持续丰富的血液灌注,以向组织输送氧气和葡萄糖。
  • 脑血流量约占可用心输出量的17%。
    1. 脑血流解剖学(Willis环)
  • 颈内动脉
  • 椎动脉(通过C6进入)
  • 基底动脉
  • 大脑前动脉
  • 大脑中动脉
  • 大脑后动脉
  • 后交通动脉
  • 前交通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小脑下动脉
  • 小脑前下动脉
  • 小脑后下动脉
    1. 血管综合征
  • 大脑前动脉综合征
  • 大脑中动脉综合征
  • 大脑后动脉综合征
  • 颈内动脉综合征
  • 椎基底动脉综合征(闭锁综合征)
  • 腔隙综合征
    1. 中风中的神经学并发症及相关疾病
  • 意识改变
  • 感觉缺损
  • 运动缺损
  • 言语和语言障碍(构音障碍)
  • 吞咽困难
  • 认知功能障碍
  • 情绪状态改变
  • 半球行为差异
  • 感知功能障碍
  • 癫痫发作
  • 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
  • 心血管和肺功能障碍
  •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 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1. 中风的医学诊断
  • 病史和检查
  • 检测和测量
  • NIHSS的使用
  • 血液分析
  • 影像学.. CT扫描、MRI
  • 药物管理或手术管理…
  • 溶栓药物tPA..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 抗凝剂(例如,华法林[Coumadin]、肝素、达比加群酯[Pradaxa])
  • 抗血小板治疗(例如,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Plavix];达比加群酯[Pradaxa];盐酸噻氯匹定[Ticlid])
  • 降压药物(例如,ACE抑制剂、α-阻滞剂[Minipress]、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直接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神经节后神经元抑制剂)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Micardis]、氯沙坦钾[Cozaar])
  • 抗痉挛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
    1. 物理治疗检查
  • 病史、系统回顾和测试与测量
  • 患者年龄、中风位置和严重程度、恢复阶段、初始筛查数据、康复阶段以及家庭/社区/工作情况
    1. 检查目的
  • 确定特定实践模式内的诊断和分类。
  • 监测中风恢复情况。
  • 识别最可能从康复服务中受益的患者以及最合适的护理环境选择。
  • 制定特定的POC(计划),包括预期目标、预期结果、预后和干预措施。
  • 通过定期重新评估监测向预期目标和结果的进展。
  • 确定是否需要转诊给其他从业者。
  • 规划出院。
    1. 检查
  • 颅神经完整性
  • 感觉
  • 柔韧性与关节完整性
  • 运动功能
  • 肌肉力量
  • 姿势控制和平衡
  • 步态和移动
  • 皮肤完整性
  • 有氧能力和耐力
  • 功能状态
  • 中风特定仪器
    1. 姿势控制和平衡测试
  • Berg平衡量表(BBS)
  • Fugl-Meyer身体表现评估
  • 中风患者姿势评估量表(PASS)
  • 功能伸展测试(FRT)
  • 以表现为导向的移动能力评估—Tinetti (POMA)
  •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
  • 感觉交互与平衡临床测试(CTSIB)
  • 动态姿势图:稳定性极限(LOS)测试®
    1. 基于表现的步行测试
  • 10米步行测试:使用秒表计时步态速度以确定速度。
  • 6分钟步行测试:在指定的6分钟时间间隔内记录步行距离以确定功能性步行耐力。
  • 2分钟步行测试:用于急性中风患者
  • 能量消耗:在5分钟步行测试期间测量消耗的氧气。
  • Emory功能性步行能力评估(EFAP):检查中风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在不同环境地形(硬地板、地毯地板、障碍物课程)上执行的计时任务,以及从椅子上站起、计时"起立-行走"和爬楼梯项目。
  • 步行交谈测试:确定步行时分心注意力的能力(例如,边走路边交谈)。
    1. 中风患者的物理治疗干预
  • 改善运动学习的策略
  • 改善感觉功能的干预
  • 改善偏盲和单侧忽视的干预
  • 改善柔韧性和关节完整性的干预
  • 改善力量的干预
  • 管理痉挛的干预
  • 改善运动控制的干预
  • 改善上肢功能的策略
  • 改善下肢功能的策略
  • 改善功能状态的干预
  • 改善姿势控制和平衡的干预
  • 改善步态和移动的干预
  • 改善有氧能力和耐力的干预
    1. 参考文献
  • 物理康复 Schmitz, Thomas O'sullivan
  • Carr, J. H., & Shepherd, R. B. (1987). 中风运动再学习计划(第2版)。牛津:Butterworth-Heinemann
    1. 谢谢.....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