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死亡原因
2024年8月7日
2021年,全球十大死亡原因共计导致3900万例死亡,占全球6800万总死亡例数的57%。
全球主要死亡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呼吸道疾病(新冠、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其中新冠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可分为三大类:传染病(感染性和寄生虫疾病及孕产妇、围产期和营养状况)、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和伤害。
2021年全球主要死亡原因
在2021年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中,7种为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数的38%(相当于十大原因中的68%)。
缺血性心脏病仍是全球头号杀手,造成全球13%的死亡。自2000年以来,该病死亡例数增加了270万,2021年达到910万例。作为新出现的死亡原因,新冠直接导致880万例死亡,使其他主要死亡原因排名普遍下移一位。中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分别从2019年的第二、第三大死亡原因降至第三、第四位,分别造成约10%和5%的死亡。
下呼吸道感染仍是除新冠外致死最多的传染病,位列第五大死亡原因。不过死亡例数显著下降:2021年导致250万例死亡,比2000年减少37万例。
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数持续上升。气管、支气管和肺癌死亡例数从2000年的120万增至2021年的190万,位列第六大死亡原因。
2021年,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位列第七大死亡原因,致死180万例。女性受影响尤为严重,全球68%的痴呆死亡病例为女性。
糖尿病跻身十大死亡原因,自2000年以来死亡率显著上升95%。
部分2000年曾位列前十的疾病已退出榜单。艾滋病死亡数下降61%,从2000年第七大死亡原因降至2021年第二十一位。腹泻病死亡数下降45%,从第六大原因降至第十三位。
相比之下,肾脏疾病死亡数激增95%,从2000年第十九位升至第九位。
按收入组别划分的死亡原因
世界银行根据国民总收入将全球经济体划分为四类收入组别: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的2021年主要死亡原因
生活在低收入国家的人更可能死于传染病而非慢性病。尽管全球趋势下降,2021年该类国家十大死亡原因中有8种为传染病。
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仍居前十,但死亡数均显著下降。艾滋病死亡数较2000年减少63%,从第七大原因降至第二十一位。腹泻病是第七大死亡原因,死亡数较2000-2021年间下降38%。
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数在低收入国家显著低于其他组别,未进入前十。下呼吸道感染仍是头号杀手,新冠位列第六,致死25.8万例。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2021年主要死亡原因
该类国家的死亡原因构成最为均衡:5种非传染性疾病和5种传染病,新冠以400万死亡数位居榜首。糖尿病死亡率激增,从第十四位升至第八位,死亡数翻倍。
结核病和腹泻病仍是重大挑战,但绝对死亡数下降47%。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增加140万,从2000年至今升至第三位。艾滋病排名下降最显著,从第七位降至第十九位。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2021年主要死亡原因
该类国家肺癌死亡数增加44.2万,增幅超过其他三类国家总和的2.5倍。胃癌在该类国家居高不下,是唯一前十包含胃癌的组别。
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增加140万,增幅居各组别第二位,2021年排名第二,紧跟中风,领先新冠一位。除新冠外,仅有下呼吸道感染一种传染病进入前十,排名第八,较2000年下降三位。
高收入国家的2021年主要死亡原因
由于人口老龄化,多数2000年前十大疾病死亡数持续上升。唯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胃癌死亡数分别下降15%、18%和19%,成为唯一三类国家中该病死亡数减少的组别。尽管如此,两者仍保持前三位置,合计致死260万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数激增超过两倍,从第十六位升至第十位。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死亡数增长近四倍,成为第四大死因,正逼近中风成为前三。新冠致死120万例,位列第二。仅下呼吸道感染一种其他传染病进入前十。
研究意义
了解死亡原因对于改善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年度死亡数统计有助于评估卫生系统效能,指导资源合理配置。例如,死亡数据可帮助卫生部门及交通、食品农业、环境等领域制定针对性措施。
新冠凸显了各国建立民事登记和生命统计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了低收入国家数据体系的碎片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建立标准化数据平台,推动各国生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死亡原因数据。
持续收集和分析按年龄、性别、地域分列的死亡和残疾数据,对于全球健康改善和疾病负担减轻具有基础性作用。
编辑注:本事实简报数据来源于世卫组织《全球健康估计报告》,该报告提供了2000-2021年160多种疾病和伤害趋势的全球、区域和国家级可比数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