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概述Overview of stroke<!-- --> - <!-- -->Knowledge<!-- --> @ AMBOSS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amboss.com美国 - 英语2025-09-04 09:35:50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42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风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规范,涵盖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分类特征,通过表格对比不同血管区域受累的临床表现,并详细说明影像学诊断流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强调高血压作为可调控风险因素的核心地位,以及早期再灌注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
中风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高血压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流程治疗原则急性期管理二级预防
中风概述

概述

中风是因脑灌注障碍引发急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分为缺血性(占85%)和出血性(占15%)两大类。系统性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是两类中风共同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感觉异常和偏盲,具体症状取决于受累血管。初始诊断需行非增强头颅CT检查以鉴别出血类型,必要时补充神经血管成像。缺血性中风需立即进行血管再通治疗,而出血性中风则采用支持治疗和手术清除血肿。长期管理重点在于控制可调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定义

  • 中风:由缺血或出血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
  • 缺血性中风:脑、脊髓或视网膜梗死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无急性梗死或永久性功能丧失
  • 出血性中风:非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
  • 脑实质出血: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
  • 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
  • 脑室出血:出血发生在脑室内

流行病学

  • 中风是美国第四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
  • 约85%为缺血性中风,10%为脑实质出血,5%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 年龄>65岁是不可调控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可调控的首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不同血管受累特征

受累血管 临床特征
大脑中动脉(MCA) 对侧偏瘫/感觉障碍(上肢>面部)、凝视偏向病灶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单侧忽略
前动脉(ACA) 下肢为主对侧运动/感觉障碍、淡漠、尿失禁、构音障碍
后动脉(PCA) 同向偏盲伴黄斑保留、对侧感觉缺失、记忆障碍、眩晕

腔隙综合征

  • 纯运动性中风(50%以上):内囊后肢受累,表现为对侧偏瘫伴步态异常
  • 纯感觉性中风:丘脑受累,表现为对侧面部/肢体麻木
  • 感觉运动性中风:内囊后肢/丘脑受累,表现为对侧偏瘫伴感觉障碍
  •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内囊后肢受累,表现为同侧协调障碍
  • 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内囊后肢/脑桥基底部受累

诊断流程

  1. 初始评估:监测生命体征,确定症状发作时间(决定溶栓时机)
  2. 影像学检查
  • 非增强头颅CT:首选检查,排除出血(可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影)
  • 弥散加权MRI:早期发现缺血病灶(3-30分钟内显影)
  • 灌注成像: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
  1. 实验室检查:血糖检测优先,后续完善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治疗原则

急性期管理

  • 缺血性中风(<4.5小时):静脉溶栓(阿替普酶)或血管内取栓术
  • 出血性中风:
  • 血压控制:收缩压维持140-160mmHg
  • 逆转凝血异常
  • 颅内压监测:出现脑疝征象需手术干预

并发症预防

  • 出血转化:避免24小时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 脑水肿:监测颅内压,必要时行减压术
  • 癫痫:发生时立即药物干预

二级预防

  • 高血压优化管理(目标<130/80mmHg)
  • 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原发预防
  • 糖尿病患者严格血糖控制(6-8mmol/L)
  • 吸烟者强化戒烟干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