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研究发现超级老人共同拥有的这一行为Superagers All Have This 1 Behavior in Common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www.inc.com美国 - 英语2025-11-01 20:17:4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45字
一项由西北大学主导的25年追踪研究对近300名超级老人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他们在饮食或生活习惯上差异显著但均具备高度社交性这一核心特质;研究证实社交活跃能显著降低痴呆风险,使大脑功能维持年轻状态,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进一步强调人际关系质量是健康长寿的关键预测因素,专家建议遵循5-3-1规则(每周接触5人、维护3个亲密关系、每日社交1小时)并结合持续学习,以有效延缓认知衰退并促进更健康活跃的老年生活,为公众提供可实践的健康老龄化路径。
超级老人健康长寿大脑健康社交活动精神参与人际关系认知能力晚年健康社交互动持续学习
25年研究发现超级老人共同拥有的这一行为

大多数人都说希望自己能长寿,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真正渴望的是在身心健康状态下活到高龄。部分人成功实现了这一梦想,他们被称为超级老人——不仅能健康地活到80多岁,思维敏捷度甚至媲美比自己年轻30岁的人群。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西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一项为期25年的研究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该研究调查了近300名超级老人的大脑结构与生活方式。

25年的数据表明,先天生物学优势确实起到重要作用。神经科学家发现超级老人与普通人的大脑存在显著生理差异:正常大脑通常积累阿尔茨海默病特征性的斑块和蛋白质缠结,而超级老人的大脑基本无此现象;尽管大脑皮层会随年龄增长变薄,但超级老人的皮层保持较厚状态,且脑内细胞类型组合也不同。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桑德拉·温特劳布指出:“我们的发现证明老年卓越记忆力不仅可行,更与独特神经生物学特征相关,这为晚年大脑健康干预开辟了新途径。”该成果令科学家振奋,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些生理差异难以主动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超级老人在生活方式上并无共性:部分人是运动员,部分人较为懒散;有人饮酒,有人吸烟;饮食习惯与日常作息各不相同。然而研究发现一个关键共同点——他们普遍具有高度社交性。近期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期刊的论文显示:“该群体社交活跃且热衷课外活动,相较于认知能力平平的同龄人,他们对人际关系评价更积极,在人格特质测试中普遍展现高度外向性。”

这一发现或许令信奉高强度训练和大量食用羽衣甘蓝的公众感到意外,但对科学界并不陌生。始于1938年的哈佛成人发展研究长期追踪724名原始参与者及其后代,发现健康长寿的最大预测因素并非生物学指标,而是社交质量——人际关系越优质,健康老龄化可能性越高。研究主任罗伯特·瓦尔丁格强调:“我们视身体锻炼为维持健康的必要练习,社交生活作为活系统同样需要定期维护。”神经科学家布莱恩·詹姆斯的研究佐证:社交活动最少的老年人比最活跃者平均早五年出现痴呆症状。

与朋友保持联系至关重要,持续学习同样关键。研究表明大脑活跃度与晚年认知表现强相关:参与新技能学习课程可使大脑功能提升至年轻30岁的水平;斯坦福大学研究证实,保持精神活跃者认知能力直至退休后仍不衰退。

综合来看,维持社交互动与精神参与是成为超级老人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专家提出5-3-1实践法则:

  • 每周与个不同的人交往 对象可涵盖健身伙伴、读书会好友甚至教堂邻座者。
  • 培养个亲密关系 重点维护与家人及密友的深层联结。
  • 每日争取小时社交互动 “无需一次性完成,可分散为多个10分钟时段,”社会科学家卡斯利·基拉姆解释道,建议将社交融入遛狗等日常活动。美国研究显示,每周2-5次、每次10分钟的电话交谈能显著降低孤独感与焦虑水平。

尽管超级老人的生理特质无法复制,但积极社交与学习的习惯人人可及。研究表明:越能维持社交联系和精神刺激,越可能获得更健康、更活跃、更敏锐的晚年时光。

Inc.com专栏作家表达的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Inc.com立场。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