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紊乱不止一拍——心房颤动
某天你正在街上行走时,突然感到胸部颤动,心跳加速且沉重,仿佛鼓手在疯狂击鼓。这种从规律心跳(咚嗒)到剧烈跳动的骤变令人震惊且恐慌。你可能归咎于压力或咖啡因,但症状仍在持续。
心律异常需要引起重视,因其可能从良性发展为致命。这类心悸的主要诱因是心房颤动(AFib),其特征是心脏上部腔室(心房)节律失控或紊乱。
目录
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节律障碍。正常心脏节律由右心房(心脏右上方腔室)的窦房结控制。窦房结定期发出电信号,指令心房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再由心室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健康心脏的节律规整,每分钟60-100次。
但在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多个区域异常发出快速电信号,导致心房无法协调收缩,转而颤动。这种无序信号传导至心室,使其不规则甚至快速收缩。由于心房失去泵血功能,血液淤滞可能形成血栓——若血栓进入大脑将显著增加中风风险。
四种心房颤动类型诊断:
阵发性房颤:发作在7天内自行终止(通常24小时内)。
持续性房颤:发作超过7天,常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节律。
长程持续性房颤:连续存在超1年,常需强化治疗。
永久性房颤:即使尝试复律仍无法恢复,治疗目标为控制心室率和缓解症状。
明确分型至关重要,因治疗策略不同。阵发性房颤可保守观察,而复发或慢性房颤需强化干预预防并发症。
病因与风险因素:为何发生房颤
房颤触发因素复杂,涉及遗传、结构及生活方式多重因素。
基础心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或反流)、心力衰竭等结构或功能异常是主要诱因。长期高血压导致心房扩张或纤维化,更易发生电活动紊乱。
生活方式因素:过量酒精("假日心脏综合征")、吸烟、肥胖、慢性压力均会提高风险。敏感个体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诱发。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肺病等同样相关。未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夜间缺氧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年龄与遗传易感性:房颤虽可见于任何年龄,但65岁以上人群更常见。部分家族携带基因突变,在无传统危险因素时也可能发病。
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使心房易于电活动异常。控制可逆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可显著降低患病可能性。
症状:何时需警惕心悸?
早期发现房颤症状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症状可能显著或隐匿:
心悸:最常见表现为胸部、颈部或喉部不规则快速搏动感,可能为阵发性(时有时无)或持续性,患者常描述心脏翻腾或颤动。
呼吸困难:心房收缩障碍导致心室充盈减少,轻微活动(如爬楼梯)即可引发气短。
疲劳乏力:心律紊乱降低心脏泵血效率,组织供氧不足导致持续疲倦。
头晕晕厥:快速心室率降低心输出量,导致低血压和头晕,严重时可短暂意识丧失。
胸痛:虽不如心梗常见,但快速心室率可能引起胸闷或压迫感。
无症状性房颤:约1/3患者无任何表现,常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偶然发现。此类患者仍面临同等中风风险,常在发生严重事件后才确诊。
出现心悸、气短或不明原因疲劳(尤其合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时,应记录发作时间、活动状态等信息,协助医生诊断。
医生如何诊断房颤?
若患者主诉间歇性心悸或不明原因疲劳,医生通常先回顾病史并体检:
脉搏检查与体格检查:不规则或过速脉搏提示房颤可能,医生还会听诊异常心音或肺部积液等心衰迹象。
心电图(ECG):诊断金标准。通过胸部、四肢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房颤表现为P波消失和RR间期绝对不整。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于偶发患者,24-48小时动态监测可捕捉短暂房颤发作。
事件记录仪或植入式监测仪:发作稀少者可使用可触发记录仪或植入式设备(监测长达3年),捕捉隐匿性心律失常。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房大小、心室功能及瓣膜状态,排除瓣膜病或心肌病。
血液检查:检测甲状腺功能(排除甲亢)、电解质、肾功能及贫血。
负荷试验与影像检查:合并冠心病或胸痛者,通过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评估缺血情况,必要时进行心脏核磁或CT检查瘢痕或结构异常。
早期诊断不仅能确认房颤,还可发现并处理潜在病因,预防并发症。
潜在并发症:远超心律异常
虽以心悸为表现,房颤真正风险在于未治疗的长期后果:
中风风险:心房颤动导致左心耳血流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脑动脉可能引发缺血性中风,房颤患者中风风险升高5倍,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持续快速心室率可能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肌逐渐衰弱。即使控制心率,房颤导致的心室充盈不足也会降低心输出量,运动时肺部淤血引发呼吸困难。
认知障碍与痴呆:新证据显示房颤与非中风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可能与微小血栓影响脑功能或慢性脑灌注不足有关,可能加速痴呆发展。
生活质量下降:反复心悸、疲劳及焦虑影响社交活动,患者可能避免运动。
其他栓塞事件:除中风外,血栓可能栓塞肢体或肠系膜动脉,导致急性缺血甚至危及生命。
房颤患者日常指南
确诊房颤可能令人恐惧,但多数患者调整后可正常生活:
定期随访:服用抗凝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者需定期监测(如血常规、心电图),建议每3-6个月复查,调药时更频繁。
坚持用药:漏服抗凝药显著增加中风或房颤复发风险。使用药盒分装、手机提醒或与日常习惯(如刷牙)绑定可提高依从性。
应对焦虑:房颤的不确定性易引发焦虑。加入互助小组或网络社群可获得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冥想及瑜伽有助缓解压力。
可穿戴设备:具备心率监测的智能手表(如Apple Watch、Fitbit)可能提前预警房颤发作,但尚不能替代临床心电图。
运动与活动:每周3-5次适度运动(如步行、游泳)有益心血管健康。但需咨询心脏专科医生制定运动计划,尤其在症状波动或使用降心率药物时。
饮食与水分:遵循富含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护心饮食,避免过量咖啡因和酒精。适当补水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房颤诱发。
结论:
心房颤动绝非暂时不便,而是需严肃应对的健康威胁。从识别心悸、气短等早期症状,到理解心房颤动机制(心房颤动而非收缩),科学认知有助患者及时应对。通过心电图或Holter监测等简单工具的早期诊断,可启动针对中风预防、节律控制及基础疾病管理的治疗,显著改善预后。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