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ib)是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目前治疗手段不断进步。这种异常心跳现象源于心脏上下腔室不同步收缩,导致血流紊乱。据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非患者的5倍。患者常表现为心悸、疲劳、呼吸急促和头晕等症状。根据发作持续时间,房颤分为四类:阵发性(自行终止)、持续性(需药物/电复律)、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随着医学发展,患者现有多样化的治疗选择以维持心脏健康。
心房颤动的本质特征
在房颤状态下,心脏上部的左右心房无法维持正常节律,呈现震颤而非有效收缩状态。这种紊乱的电活动导致血液在心房淤积,可能形成危险的血栓。据统计,房颤占临床心律失常诊疗量的首位。
主要致病机制
房颤常见诱因包括:
- 心肌或心脏传导系统损伤
- 高血压(占病例的20%)
- 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睡眠呼吸暂停
高危触发因素
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增加:
- 年龄超过65岁
- 肥胖
- 酗酒
- 吸烟
- 既有心脏疾病
- 家族史
- 久坐不动
需警惕的症状信号
部分患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房颤,典型症状包括:
- 心律不齐或心悸
- 持续性疲劳
- 运动耐量下降
- 头晕或眩晕感
- 胸痛/胸闷
- 呼吸困难
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影响
房颤不仅使死亡风险翻倍,更导致:
- 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
- 心肌功能减退致心衰
- 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 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风险升高
房颤与生理性心律不齐的鉴别
特征 | 心房颤动 | 正常心律不齐 |
---|---|---|
节律模式 | 完全紊乱("不规则的不规则") | 可能有规律(如每三次心跳间隔) |
持续时间 | 可进展为持续/永久性 | 多为短暂自限性 |
脑卒中风险 | 显著升高 | 无特殊升高 |
抗凝药物需求 | 常规使用 | 无需 |
心房运动 | 震颤替代有效收缩 | 正常收缩伴时序调整 |
就诊指引
出现以下情况须立即就医:
- 首次房颤发作
- 静息心率持续>120次/分
- 脑卒中征兆(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障碍)
- 严重胸痛/呼吸困难/晕厥
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以下检查确诊:
- 心电图(ECG):记录心脏电信号,显示典型紊乱波形
- 动态监测:
- 霍尔特监测(连续24-48小时)
- 事件记录仪(最长30天)
- 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达3年)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血液检测:筛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异常
现代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包括预防血栓、控制心率/节律及处理基础病因。主要方案:
药物治疗:
- 抗凝药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
- 心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
- 节律控制: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介入治疗:
- 电复律:同步直流电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
- 导管消融:消融异常电信号通路
- 左心耳封堵:预防血栓形成
- 迷宫手术:通过瘢痕阻断异常信号
- 起搏器植入:控制心室率
综合管理还包括体重控制和限酒等生活方式调整。
临床建议
房颤患者即使无症状也需规范治疗。建议:
- 定期监测心律
- 及时干预可逆性诱因
- 联合生活方式调整(体重管理、限酒、规律运动)
- 与心血管专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 房颤的危险性?
除五倍脑卒中风险外,还可导致血栓、心衰和认知障碍,死亡风险加倍。
- 主要病因?
包括心肌损伤、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甲亢、睡眠呼吸暂停及心肌退行性变。
- 压力焦虑的影响?
通过激活交感神经、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及长期心肌损伤机制诱发房颤,形成恶性循环。
- 典型症状?
包括胸部扑动感、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及胸闷不适等。
- 与心肌梗死的区别?
房颤为电活动紊乱,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梗为血流阻塞,常伴放射性胸痛及恶心。
- 自愈可能性?
阵发性房颤可在7天内自行缓解,但10-20%可能在1年内进展为持续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