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
某些心律失常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心室收缩功能:
- 心室充盈不足:异常电信号导致心跳过快或过慢
- 心输出量不足:异常电信号导致心跳过缓或不规则
- 心房收缩异常
心律失常可能发生在窦房结、心房或房室结(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可能发生在心室,由异常电信号传导引发。根据心率特征可分为缓慢性(心动过缓)和快速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上述情况可能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病因机制
心律失常源于心脏电生理系统的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节律紊乱。
高危因素
多种物质和疾病可诱发心律失常:
- 外源性物质:咖啡因、酒精、烟草、违禁药物、减肥药、某些草药及处方药
- 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糖尿病
- 年龄因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临床表现
无论心动过速、过缓或节律异常,常出现相似症状:
- 心悸(心慌)
- 乏力
- 严重疲劳
- 低血压
- 头晕
- 晕厥
- 心力衰竭
- 心跳骤停
- 婴儿喂养困难
注:上述症状需经专业检查方能确诊。
诊断方法
常用检查包括:
心电图(ECG):通过胸壁/四肢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可诊断:
- 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 心肌缺血/梗死
- 传导异常
- 其他心脏病变
特殊类型ECG:
- 运动负荷试验:运动中监测ECG变化
- 信号平均ECG:记录15-20分钟电活动,检测心室晚电位
- 电生理检查(EPS):导管介入定位异常信号源
- 霍尔特监测仪:连续24小时动态监测
- 事件记录仪:症状发作时手动记录
- 植入式循环记录器:可连续监测3-4年
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避免诱因(咖啡因/酒精/压力),建议冥想、运动或心理咨询
药物治疗:控制心率、预防血栓
心脏复律:电击转复异常节律
导管消融:射频或冷冻消融病灶组织
起搏器植入:适用于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外科手术:作为最后治疗手段
并发症风险
严重者可导致:
- 心力衰竭
- 中风
- 心脏骤停
疾病管理
需注意:
- 避免已知诱因
- 严格遵医嘱用药
- 定期随访起搏器/ICD功能
就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 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
- 药物不良反应
- 需要心理支持
核心要点
- 可发生于心脏各部位
- 多数可控,部分具致命风险
- 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治疗和手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