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常见共病与诊断不足问题Common Comorbidities and Underdiagnosis Associ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心脑血管 / 来源:www.ajmc.com美国 - 英语2025-08-27 15:52:49 - 阅读时长2分钟 - 591字
本文系统分析了心房颤动(AFib)管理中的核心挑战,重点探讨了心脏代谢疾病等共病对房颤发生发展的双向影响,揭示了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性导致高达三分之一病例的亚临床漏诊,同时探讨了可穿戴设备普及带来的诊断窗口扩展与过度医疗风险的平衡问题,强调需将技术创新与循证医学路径结合以优化治疗结局。
心房颤动共病心力衰竭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诊断不足消费级健康技术新型诊断技术临床获益
心房颤动的常见共病与诊断不足问题

心房颤动(AFib)的管理不仅需要纠正心律失常和预防卒中,更需采取综合策略应对共病问题。常见共病包括心力衰竭、肥胖症、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障碍,这些疾病不仅会加重已有的房颤症状,还可能通过心脏重构等机制促进房颤的发生。随着心脏代谢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房颤的疾病负担也随之增加。要实现房颤的长期控制并改善患者预后,必须同步管理心律失常本身及其潜在病理生理驱动因素。

当前房颤诊疗面临的重要挑战是漏诊率居高不下。新型诊断技术的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房颤病例属于亚临床表现,常规检查难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常规心电监测时间不足、疾病早期缺乏症状表现(约60%患者无症状性房颤),以及高危人群缺乏标准化筛查流程。由于房颤常表现为间歇性发作,许多患者直到出现卒中或心衰等并发症才被确诊,这凸显出建立更有效诊断策略的紧迫性。

消费级健康技术的兴起进一步复杂化了诊断图谱。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虽能检测心律异常,但其单次监测结果往往缺乏诊断特异性,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当超过30%人群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异常信号时,如何准确解读非诊断级设备数据并制定临床决策成为新挑战。虽然植入式循环记录仪等连续监测技术能提升检出率,但需要建立分级诊疗路径,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指标而引发资源浪费。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将新型诊断技术与循证治疗路径整合,确保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临床获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