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肌代谢瓶颈为靶点减缓多病因病理和认知衰退Targeting the cardiometabolic bottleneck to slow polypathology and cognitive decline - Hayes - 2025 - Alzheimer's & Dementia - Wiley Online Library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美国 - 英语2025-09-13 13:05:26 - 阅读时长2分钟 - 961字
该研究揭示了心肌代谢风险因素通过促进血管神经病理改变和多种共存病理(如淀粉样斑块、tau蛋白缠结等),加速认知衰退的机制。研究表明干预小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可作为预防认知障碍的关键靶点,特别在非裔、拉美裔等高风险人群中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为全球痴呆症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心肌代谢认知衰退小动脉硬化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血管病变非药物干预早期干预种族差异综合干预
以心肌代谢瓶颈为靶点减缓多病因病理和认知衰退

原文评论文章指出,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AD)和路易体痴呆(LBD)病理共存是老年人认知衰退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是唯一与认知能力下降显著相关的血管病变指标。斯坦福大学团队通过国家阿尔茨海默协调中心(NACC)尸检数据发现,在临床痴呆分级<3的受试者中,小动脉硬化程度与记忆、执行功能和语言能力下降存在独立相关性,且这种关联不受AD或LBD病理负荷影响。

研究强调,2024年《柳叶刀》委员会报告提出的心肌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构成了认知衰退的"瓶颈效应"。这些在生命中期即可干预的可控因素,不仅促进血管病变,还会加速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扩散等AD核心病理过程。通过饮食、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改善心肌代谢健康,可同时降低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动脉硬化反映的慢性小血管壁病变,即使在无大梗死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弥漫性脑低灌注和白质微结构损伤,破坏多个认知网络协同功能。研究建议开发针对小动脉硬化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策略,并指出针对心肌代谢瓶颈的早期干预(如40岁前启动)可能通过多机制减缓认知衰退进程。

针对种族差异,研究发现非裔美国人、美洲原住民和拉美裔群体因心肌代谢负担更重,表现出更早的认知衰退和更高AD痴呆患病率。这种差异可能解释为何载脂蛋白E ε4基因对认知的影响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研究强调解决结构性社会决定因素(如医疗可及性、居住环境)对减少认知健康差异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提出整合模型(见图1),显示心肌代谢风险因素通过促进混合性神经病理改变(AD、血管、LBD病理共存),显著提前生物标志物轨迹(淀粉样PET、内侧颞叶tau蛋白等)和认知衰退拐点。这提示针对单一病理的治疗策略(如抗淀粉样蛋白疗法)效果可能有限,而以心肌代谢为靶点的综合干预可能更有效减缓全球痴呆症流行。

图1 心肌代谢风险、神经病理共病与认知衰退的概念模型

左:2024《柳叶刀》委员会确定的可控心肌代谢风险因素及其对痴呆的归因分数(PAF);中:尸检常见神经病理病变分类(AD、血管性、LBD及混合病理);右:改编自Jack模型显示多病理共存导致生物标志物轨迹左移,延长症状期并提前认知衰退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