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管理要遵循分级诊疗的原则,不同血压水平对应不同的干预方法。根据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接下来具体说说不同分级的应对策略。
一级高血压管理(140-159/90-99mmHg)
这个阶段主要靠非药物治疗,核心是调整生活方式。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个啤酒瓶盖的量),推荐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的DASH饮食模式,有研究显示,坚持这种饮食2周就能让血压降4-11mmHg。
体重管理要定期监测,建议每3个月测一次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运动方面,每周做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再加上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比如举轻哑铃)。要注意运动前热身10分钟,运动后放松10分钟,防止血压突然变化。
二级高血压干预(≥160/100mmHg)
这个阶段需要开始联合药物治疗,具体方案要听医生的。一开始会用小剂量的联合药,之后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调整用量。还要定期查电解质和肾功能,预防药物副作用。
血压监测建议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或者在家自己测(HBPM),建一个完整的血压记录。测血压前要静坐5分钟,前30分钟别喝咖啡、别抽烟。建议每周连续3天,早晚各测一次,这样的数据更有用。
三级高血压处理(≥180/110mmHg)
这个阶段要马上开始降压治疗,第一天血压降幅不要超过25%。急性期不要用舌下含服的短效降压药,建议吃长效的降压药(具体遵医嘱)。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长期管理要做好五件事:按时吃药、严格限盐(每天不超过3克)、戒烟限酒(男性每天喝酒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适量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调整心态(可以试试正念冥想)。有研究发现,每天做15分钟呼吸训练能让血压降5-8mmHg。
特殊情境应对策略
去高原地区要慢慢适应,海拔3000米以上的话,血压控制目标建议降到<130/80mmHg。坐飞机时要随身带降压药和便携血压计,每小时做一下踝泵运动(勾脚、绷脚),预防深静脉血栓。
选运动的时候要控制强度,靶心率可以用公式算:(220-年龄)×60%-70%(比如40岁的人,靶心率大概是108-126次/分钟)。推荐打太极、骑自行车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别做举重这类静态用力的运动。运动前后要测血压,如果收缩压超过180mmHg,就先别运动了。
总之,高血压管理关键是分级对待——一级靠生活方式调整,二级需要联合用药,三级要紧急处理加长期防控。不管是哪一级,都要把限盐、运动、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调整当成基础,再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同时注意高原、飞行等特殊情况的应对,这样才能稳稳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