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炎症是对感染、创伤性脑损伤、毒性代谢物或自身免疫等刺激的防御反应。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先天免疫细胞,在血脑屏障(由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构成)内响应信号被激活[1]。尽管血脑屏障通常阻止外周免疫细胞进入,但屏障受损时,免疫细胞可能突破并释放细胞因子,导致毒性炎症扩散[2]。
原因
神经炎症通常为慢性过程,与急性炎症(如脑外伤后立即发生的炎症)不同[5]。慢性炎症由毒性代谢物、衰老、微生物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持续激活胶质细胞,并招募外周免疫细胞进入大脑,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7]。
神经免疫反应
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通过形态变化监测环境,在脑损伤时迅速释放活性氧并招募外周免疫细胞[8]。星形胶质细胞虽参与神经元支持和血脑屏障维持,但激活后形成胶质瘢痕,近期研究显示瘢痕反而促进轴突再生[9]。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如IL-6、IL-1β、TNF-α)通过神经调节作用清除感染,但过量释放会破坏血脑屏障并诱导神经毒性10。例如,TNF-α早期具神经毒性,后期却促进组织修复。
外周免疫反应
血脑屏障受损后,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加剧炎症和神经退行[6]。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TBI)引发炎症因子(如IL-1β)释放,导致DNA断裂和血脑屏障破坏[13]。小胶质细胞的双重特性(促炎与抗炎)在修复与损伤间形成矛盾平衡[14]。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分为急性期(秒至分钟)、继发期(分钟至周)和慢性期(月至年)。继发期中,M1型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IL-1β、TNF-α),而M2型具修复功能[18]。
衰老
衰老伴随促炎因子(如IL-6)水平升高和抗炎因子下降,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通过MHC II、IBA1等分子表达抑制海马体长时程增强(LTP),加剧认知衰退23。
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症通过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加速神经退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无法清除淀粉样斑块,促炎因子(如IL-1β)导致突触损失,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者患病风险降低67%[29]。
帕金森病
肠道炎症可能通过α-突触核蛋白异常折叠触发脑干炎症,最终影响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3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T细胞浸润及补体系统失调共同推动运动神经元死亡。调节性T细胞(Treg)可延缓疾病进展42。
多发性硬化症
外周免疫细胞通过破坏的血脑屏障攻击髓鞘,抑制小胶质细胞可减轻症状[51]。
治疗靶点
药物治疗
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可减少神经元损失。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药物(如干扰素-β)通过抑制T细胞激活实现神经保护。
运动干预
运动通过降低小胶质细胞增殖、上调抗炎因子(如IL-10)和增强神经营养因子改善神经炎症,增强神经可塑性52。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