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衰老的三维基因组特征Physiological aging in three dimensions: Trends in Cell Biology

环球医讯 / 干细胞与抗衰老来源:www.cell.com美国 - 英语2025-09-04 16:46:11 - 阅读时长5分钟 - 2328字
该综述系统解析了生理衰老过程中三维基因组结构的多层次变化特征,揭示了染色质区室化重组、拓扑关联结构域边界削弱及增强子-启动子环重构的分子机制,通过对比细胞衰老模型阐明这些结构改变与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功能衰退的关联,为理解衰老生物学提供了新的表观遗传视角。文章涵盖多种模式生物和组织类型,揭示了不同细胞类型间染色质衰老轨迹的异质性,并探讨了逆转染色质结构异常在抗衰老治疗中的潜力。
衰老细胞衰老三维染色质结构转录调控表观组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区室化TADs基因表达染色质重组
生理衰老的三维基因组特征

要点

衰老和细胞衰老会改变三维染色质结构,包括区室化特征、拓扑关联结构域(TADs)和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导致基因表达异常。

衰老相关染色质重组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呈现特异性模式,如区室化重组和TAD边界动态变化。

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年龄相关重组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存在差异性轨迹。

摘要

衰老表现为结构和功能的渐进性衰退,部分由表观遗传改变驱动。虽然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已被广泛研究,三维染色质结构在衰老中的作用仍待深入探索。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进展揭示了包括区室化结构、TADs和染色质环在内的层级结构对于基因调控的重要性。新兴证据表明,这些结构的年龄相关改变会导致基因表达失调和细胞功能障碍。本综述总结了近期关于衰老相关染色质三维重组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其对转录调控和核结构的影响,并比较了衰老与细胞衰老中三维基因组组织的异同。

关键词

  1. 衰老
  2. 细胞衰老
  3. 表观组
  4. 转录调控
  5. 三维染色质结构
  6. 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

衰老与三维基因组

生理衰老的特征是机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渐进性衰退,导致生理机能下降和疾病易感性增加。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模式、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导致基因表达变化,被认为是衰老的标志之一。染色质结构组织(三维染色质结构)在衰老研究中相对较少被关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如Hi-C和Micro-C)的进展显著增强了我们对这些结构特征的研究能力。

真核生物基因组在多个层级上组织成复杂且高度动态的三维结构。FISH观察显示单个染色体占据核内相对独立的染色体领地。染色体领地间没有明确边界,允许染色体间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染色质构象捕获研究显示虽然大部分相互作用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内,但染色体间相互作用具有功能意义,如许多癌症相关的染色体易位。

全基因组水平的衰老相关染色质变化

Hi-C分析揭示了生理衰老过程中三维基因组组织的显著变化。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同源染色体内(顺式)相互作用,对染色体间(反式)相互作用关注较少。对小鼠小脑颗粒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和皮质神经元的研究显示,衰老过程中染色质相互作用呈现细胞类型特异性模式:部分细胞类型表现为长距离相互作用减少、短距离相互作用增加,而其他类型则呈现相反趋势。某些情况下,如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前B细胞,未检测到显著的染色质结构变化,这可能与组织特异性衰老动力学和实验方法学因素有关。

衰老过程中的区室化水平变化

衰老过程中染色质区室化发生三类变化:1)基因组区域在A/B区室间的转换;2)区室得分(PC1值)变化;3)区室间相互作用模式改变。例如小鼠骨髓前B细胞中,A→B转换区域的H3K27ac水平降低,而B→A转换区域则呈现相反趋势。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区室转换与基因表达变化密切相关。在小鼠骨骼肌干细胞中,衰老相关的区室化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式:从中龄到老年阶段区室化增强,伴随衰老相关基因(如Il6和Ccnd2)表达上调,而在更老龄阶段(老年后期)区室化程度下降。

TAD改变与环挤出障碍

TAD结构在不同物种、细胞类型和分化阶段相对保守,但生理衰老过程中其边界强度显著减弱。这种减弱导致相邻结构域间的相互作用增加,结构域内相互作用减少,并常伴随基因表达变化。在前B细胞中,75%的强度改变的TADs(324个中的240个)表现出结构域内相互作用减弱,其中包含B细胞发育关键调控基因(如Pax5和Bcl11a)的TADs在衰老过程中显著下调。免疫球蛋白重链(Igh)位点的TAD结构变化导致VH基因重组效率下降,进而影响IgH基因表达。

TAD的形成与黏连蛋白介导的环挤出过程相关。年龄相关的TAD边界强度变化可能与CTCF、黏连蛋白动态变化或WAPL水平升高有关。在衰老的造血干细胞中,RNA结合蛋白FUS的异常相分离可能通过隔离CTCF影响TAD绝缘。前B细胞中WAPL表达增加导致黏连蛋白卸载增强,重构TAD边界完整性。

衰老过程中的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

生理衰老模型的广泛证据表明,增强子-启动子环的重组常与基因表达改变相关。在小鼠骨骼肌干细胞中,衰老过程中形成新的Pax7启动子-内含子区域环,可能促进Pax7在衰老细胞中的表达上调。在发育B细胞中,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随年龄重组。例如,在衰老前B细胞中,Ebf1启动子与多个H3K27ac标记的假定增强子相互作用减少。Ebf1基因位点在衰老前B细胞中形成新的CTCF结合内含子区域与启动子远端CTCF位点的相互作用,这些改变与Ebf1表达下调相关,导致B细胞发育受损。

衰老与细胞衰老中的三维基因组

虽然三维染色质重组伴随衰老和细胞衰老,但模式因细胞类型和衰老诱导方式而异。生理衰老以细胞类型特异性区室化改变为特征,而体外诱导的细胞衰老一致反映异染色质重组。两种过程的TAD结构总体稳定,但衰老通常导致TAD边界强度减弱,而细胞衰老中变化更具变异性。增强子-启动子环动态是两个过程的关键调控层,环强度变化与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尽管细胞衰老和衰老共享染色质重组特征,但差异显著,难以从衰老细胞分析推断整体衰老表型。

结论

衰老、细胞衰老与三维基因组结构的关系是新兴研究领域,具有理解细胞和生物体衰老机制的潜力。染色质重组(包括区室化、TADs和增强子-启动子环改变)与年龄相关的转录变化密切相关。然而,不同组织和物种间染色质重组的差异仍待深入理解。衰老的异质性、实验方法学局限性和补偿机制的存在使因果关系的确定充满挑战。未来需要整合多组学策略和单细胞技术,解析染色质重组在衰老中的功能意义,并探索其作为抗衰老治疗靶点的潜力。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