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与脑健康:认知衰退风险?Sweeteners & Brain Health: Cognitive Decline Risk? – Archyde

环球医讯 / 认知障碍来源:www.archyde.com美国 - 英语2025-09-04 14:19:3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04字
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揭示每日摄入191毫克人工甜味剂(相当于1.6年脑衰老)导致认知衰退加速62%,糖尿病患者风险尤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失衡可能通过肠脑轴引发炎症,新型代糖如甜菊糖的安全性仍存疑,建议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选择天然食物甜味来源。
人工甜味剂脑健康认知衰退代糖肠脑轴个性化营养脑健康防护健康风险超加工食品肠道菌群
人工甜味剂与脑健康:认知衰退风险?

人工甜味剂正在偷走你的记忆?新研究引发警讯

每日饮用的无糖汽水或零卡酸奶,可能正悄然侵蚀你的认知功能。《神经病学》最新发表的突破性研究显示,高剂量人工甜味剂摄入与认知衰退加速存在显著关联,其影响相当于提前1.6年的脑部衰老。这项发现将甜味剂争议从体重管理延伸至长期脑健康领域。

巴西研究:代糖摄入与认知衰退的深度追踪

圣保罗大学研究人员对12,772名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ELSA-Brazil)参与者进行8年追踪。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2岁,研究人员详细记录其饮食习惯,重点监测7种常见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安赛蜜-K、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和塔格糖醇)的摄入量。数据显示,日均摄入191毫克甜味剂的群体,其反应速度和整体记忆衰退速度比日摄入20毫克者快62%。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尤为突出。

"人工甜味剂"并非单一物质,不同成分可能存在差异性影响。该研究虽未明确具体危险成分,但已敲响警钟,促使重新审视代糖产品的长期安全性。

超越糖分控制:代糖替代的初衷与隐忧

人工甜味剂的兴起源于对抗肥胖的迫切需求,其零卡特性使其迅速渗透至超加工食品、无糖饮料等领域。然而近年研究不断揭示潜在风险:持续摄入三周即可引发多项健康异常指标。本台此前报道的超加工食品危害即包含此类成分。

新型代糖:是否更安全?

随着传统甜味剂争议加剧,甜菊糖和罗汉果苷等新型代糖市场份额激增。尽管标榜"天然来源",其长期影响仍待验证。提取精制工艺可能改变物质结构,需警惕"天然"标签下的健康风险。

专家提示:细读成分表,人工甜味剂常隐匿于"零卡""无糖"产品中。

肠脑轴机制:认知衰退的潜在通道

当前最有力的解释指向肠道微生物组。研究表明,肠脑轴连接肠道健康与大脑功能。人工甜味剂可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炎症反应并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神经科学家阿尼娅·夏尔马博士指出:"人工甜味剂如同肠道生态破坏者,其引发的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屏障通透性增加,使炎症分子渗入血流并波及大脑。"

未来趋势:个性化营养与脑健康代糖

甜味剂的未来将走向精准营养:

  • 个性化膳食建议:通过肠道微生物检测和基因分析制定甜味剂摄入方案
  • 神经保护型甜味剂研发:开发兼具甜味与脑保护功能的新型分子
  • 天然甜味回归:优先选择水果蔬菜自带甜味,减少添加甜味剂依赖

注册营养师本·卡特表示:"营养学正告别一刀切模式,理解个体差异,做出针对性选择是关键。"

脑健康防护指南

尽管研究持续进行,公众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减少超加工食品:优先选择未加工食材
  2. 替代饮品选择:用水、无糖茶或气泡水代替代糖饮料
  3. 阅读成分表:警惕人工甜味剂隐性存在
  4. 养护肠道健康:增加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摄入
  5. 谨慎使用天然代糖:甜菊糖等也需适量使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