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 PPTX
心脑血管 / 来源:www.slideshare.net美国 - 英语2025-09-11 00:30:3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67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规范,涵盖脑血流解剖生理、中风分类、影像学检查、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案等内容。重点强调急性期处理原则,包括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症。同时分析了高血压、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的管理策略,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静脉血栓等特殊类型的诊疗要点进行了专业解读。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诊断评估临床表现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静脉血栓健康管理

脑血管疾病
基础解剖与生理
- 脑部主要动脉供应:
- 颈内动脉(前循环):供应额叶和顶叶
-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枕叶、脑干和小脑
- Willis环的吻合支:
- 连接前后循环及双侧大脑半球
- 具有代偿功能,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 静脉引流系统:
- 由脑表面静脉窦组成
- 最终汇入颈内静脉
临床定义与分类
- 脑卒中定义:因血管病变引发的局灶性脑功能缺损
- 主要类型:
- 缺血性卒中(80%):
-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40%)
- 心源性栓塞(20%)
- 小血管病变(20%)
- 出血性卒中(10%):
- 高血压性微动脉瘤破裂
- 脑血管畸形
- 凝血功能障碍相关
诊断评估
- 影像学检查:
- 首选CT扫描:快速鉴别出血与缺血
- MRI-DWI序列:30分钟内检出缺血病灶
- 血管成像技术:
- 颈动脉超声(敏感度80%)
- MR血管造影(MRA)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实验室检查:
- 血糖/血脂谱分析
- 凝血功能检测(INR,APTT)
- 炎症标志物(ESR,CRP)
- 遗传筛查:CADASIL综合征基因检测
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典型表现 |
定位特征 |
运动障碍 |
偏瘫、肌张力异常 |
皮质脊髓束受损 |
语言障碍 |
失语/构音障碍 |
优势半球语言中枢 |
视觉异常 |
同向偏盲 |
枕叶视觉皮质 |
头痛 |
"雷击样"头痛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意识障碍 |
昏迷、嗜睡 |
脑干网状激活系统 |
急性期治疗
- 溶栓治疗:
- 阿替普酶(rt-PA):
- 时间窗: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
- 出血风险:3.5%-7%
- 治疗获益:每治疗100例可减少20例致残
- 药物治疗:
- 阿司匹林(300mg/日):
- 降低早期复发风险(1.7% vs 2.8%)
- 颅内出血患者需延迟使用
- 降压管理:
- 缺血性卒中目标<185/110mmHg
- 出血性卒中目标<140/90mmHg
- 手术干预: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狭窄>70%且症状发作2周内
- 术后卒中风险<6%
- 血管内治疗:
- 动脉瘤栓塞术(复发率较手术高10%)
- 机械取栓(大血管闭塞)
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 |
管理目标 |
证据等级 |
高血压 |
血压<140/90mmHg |
A级 |
心房颤动 |
INR 2-3(华法林) |
A级 |
高血脂 |
LDL<1.8mmol/L |
B级 |
吸烟 |
完全戒烟 |
I级 |
糖尿病 |
HbA1c<7% |
B级 |
特殊类型处理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尼莫地平(30-60mg IV):
- 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 改善预后比例达17%
- 动脉瘤处理:
- 介入栓塞 vs 夹闭术(死亡率5% vs 7%)
- 脑静脉血栓:
- 低分子肝素(APTT监测)
- 目标INR 2-3(3-6个月)
- 颅内压管理:甘露醇、机械通气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