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化学揭示精神病学虚假分界 新研究挑战诊断分类Brain Chemistry Reveals Psychiatry's False Divisions New Study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www.msn.com英国 - 英语2025-08-26 21:58:2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42字
伦敦国王学院最新研究发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大脑多巴胺合成模式密切相关,这一突破性发现或将颠覆现行精神病诊断体系。通过对38名首次出现精神病症状患者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无论诊断类别如何,思维区域多巴胺异常均与幻觉/妄想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这表明现行基于诊断标签的用药方式存在根本性缺陷,未来可能发展为结合生物学标记的精准精神病学治疗模式。这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为改善全球数百万精神病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精神病学诊断分类精神病性症状脑部变化多巴胺功能异常精准治疗生物标记物健康治疗革新药物选择
脑化学揭示精神病学虚假分界 新研究挑战诊断分类

几十年来,精神病学界一直将精神病性症状划分为不同疾病单元。出现幻觉和妄想的患者可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或重度抑郁,根据诊断获得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但最新研究显示,这种传统分类法可能存在根本性错误。

我们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揭示:在这些看似不同的精神疾病中,驱动精神病性症状的脑部变化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项发现或将彻底改变全球数百万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决策。

精神病性症状本质上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现实感知紊乱引发的一组症状集合。患者可能出现幻听、妄想或思维混乱等症状,这些突发的异常体验无论伴随抑郁、躁狂或单纯精神病性发作,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研究团队对38名首次出现伴情绪症状精神病性发作的患者进行了脑扫描,对比健康对照组后发现:虽然躁狂患者在大脑情绪处理区域的多巴胺合成能力显著高于抑郁患者,但所有参与者在思维规划区域都呈现共同特征——该区域多巴胺合成水平越高,幻觉和妄想症状就越严重,且这种关联性完全不受诊断标签影响。

这项发现挑战了现有精神病学实践。当前治疗决策过度依赖诊断分类,但我们的研究显示,两位症状完全相同的患者可能仅因诊断不同(如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而获得截然不同的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精神病的多巴胺功能异常具有区域特异性。要突破经验性用药的局限,必须将生物学特征与诊断分类相结合进行针对性治疗。

走向精准精神病学

这项发现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医生未来可能通过生物标记物选择最佳药物,类似于肿瘤科根据基因特征定制治疗方案。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意味着更短的试药周期和更少的副作用。

研究建议,伴有强烈情绪症状的患者可能更适合靶向情绪脑区的药物,而单纯精神病性症状者则需作用于思维区域的药物。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同时改善认知功能的联合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现行诊断系统在医疗管理、专业交流等方面仍具价值。但我们的发现表明,诊断标签不应再作为药物选择的唯一依据。

尽管样本量较小且需更大规模验证,但这项研究标志着精神病治疗向生物学导向迈出了关键一步。随着脑科学进步,传统刚性的诊断边界正在消融。当大脑并不遵循人为设定的诊断边界时,我们的治疗体系也应当随之革新。

Jauhar博士声明:除本研究外,曾获Recordati、LB Pharmaceuticals等药企资助,担任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所等机构顾问。

Robert McCutcheon声明:除本研究外,与Boehringer Ingelheim等药企存在商业合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