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 Wikipedia

国际性医学知识库英语医学/神经科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8-24 00:57:04阅读时长3分钟1197字
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病变神经退行性病变运动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诊断治疗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病理生理学

α-突触核蛋白病变

帕金森病的两个标志性病理过程是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形成路易体)和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当这些神经元死亡时,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水平降低,进而影响基底神经节的运动控制回路。当运动症状出现时,已有50-80%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化。

神经退行性病变

虽然病理变化主要始于黑质,但根据布劳克分期系统,α-突触核蛋白病变可起源于嗅球或肠神经系统,随后沿脑干上行。在第三阶段路易病理出现在黑质,第六阶段则扩散至边缘系统和新皮质区域。然而约50%的患者不遵循该模型,部分病例甚至完全缺乏典型路易病理特征。

临床表现

运动症状

四大核心运动症状包括:

  • 运动迟缓(动作缓慢)
  • 姿势不稳
  • 肌强直
  • 震颤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步态障碍(如冻结步态、慌张步态)、语言障碍(构音障碍)和书写障碍(小写症)。

神经精神症状

约60%患者出现焦虑(40-50%)、淡漠(40%)、抑郁(20-40%)、冲动控制障碍(36-60%)和精神病性症状(15-30%)。这些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出现,并与疾病进展相关。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85-90%的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

  • 体位性低血压(30-50%)
  • 慢性便秘(常见原因)
  • 流涎困难
  • 泌尿失禁
  • 体温调节异常

病因学

遗传因素

目前已发现90个风险基因变异,包括: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NCA、LRRK2、VPS35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RKN、PINK1、DJ1

其中GBA1基因突变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

强关联暴露源包括:

  • 三氯乙烯等工业溶剂
  • 百草枯、草甘膦等农药
  • 头部创伤史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去除高农药暴露可使20%的病例得以预防。

诊断

临床标准

确诊需满足以下两项:

  1. 对左旋多巴治疗有反应
  2. 存在静止性震颤
  3. 药物诱发异动症
  4. 多巴胺转运体显像支持

影像学检查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3.0T以上高场强MRI可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异常。心脏交感神经显像技术(MIBG显像)有助于鉴别路易体痴呆。

治疗

药物治疗

  • 左旋多巴:金标准,但长期使用导致异动症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减少异动症风险,但可能引发冲动控制障碍
  • MAO-B抑制剂:如司来吉兰,需警惕5-羟色胺综合征

手术干预

深部脑刺激(DBS)针对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适用于药物难治性震颤和肌强直。手术需排除认知障碍患者。

康复治疗

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可改善运动功能。长期物理治疗(>6个月)可减少抗帕金森药物剂量。

流行病学

全球趋势

2024年数据显示:

  • 全球患病率1.51/1000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0%
  • 2040年全球患者预计超1200万

农业地区高发可能与农药暴露相关,美国"帕金森带"现象印证环境因素作用。

研究进展

神经保护治疗

当前研究方向包括:

  • α-突触核蛋白免疫疗法
  • NLRP3炎性体抑制剂
  • 粪菌移植调节肠道菌群
  • 铁积累抑制剂(如去铁酮)

基因治疗

通过病毒载体递送酪氨酸羟化酶等基因,修复多巴胺合成通路。微小RNA疗法正在探索中。

干细胞移植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移植显示部分功能改善,但效果差异显著,且存在异动症风险。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