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人类行为药理学实验室主任哈丽特·德威特博士近日在接受《迷幻药学》期刊采访时,分享了她45年科研生涯的突破性发现。这位持续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长达42年的国际权威学者,构建了连接动物研究与人类实验的创新方法论体系,其关于MDMA(摇头丸)、LSD等致幻药物的研究正在重塑全球精神疾病治疗范式。
德威特博士从早年研究大鼠可卡因自给药行为起步,逐步成为迈克尔·波伦等作家解读迷幻药神经机制的权威顾问。她指出:"跨越物种的行为观察转化始终是我研究的核心命题。"实验室最具影响力的发现之一,是确认MDMA在人际互动中能显著增强社会联结感,这为全球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
研究团队的重要突破还包括发现人类吸烟者与实验室大鼠存在相似的反直觉现象:在长时间戒断后,其烟瘾会出现增强而非减弱的趋势。这种跨物种的成瘾机制发现,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戒毒项目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过去15年,德威特专注于探索"意识改变型"药物带来的独特心理状态。她指出:"MDMA和低剂量LSD能诱发共情、敬畏等独特内在体验,这些主观感受可能揭示人类意识的普适性特征。"这种跨越文化差异的共情体验研究,正在挑战传统心理学对意识本质的理解。
这位出生于渥太华的科学家,其学术轨迹从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萌芽,历经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跨学科培养,最终形成独特的药物效应研究视角。作为《心理药理学》和《酒精成瘾临床与实验研究》期刊的资深编辑,她持续推动全球神经科学研究范式革新。
德威特博士将保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42年连续资助纪录视为最大成就,其"保持简单"的科研信条启发着各国青年学者。面对全球科学权威性下降的隐忧,她特别强调基础教育对科学发展的基石作用,主张建立超越国界的学术共同体。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