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以财务动因为由打压中国创新药商务拓展交易The US is once again cracking down on Chinese innovative drug BDs, driven by financial incentives. - HSEclub News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www.6699global.com美国 - 英语2025-09-12 22:31:2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86字
本文深度剖析美国拟通过限制中美创新药商务拓展交易遏制中国药企发展的动因及可行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BD交易额达608亿美元,同比激增129%,其中55%流向美国企业。尽管跨国药企普遍反对该政策,但华尔街资本集团基于自身利益推动制裁提案。文章揭示了中美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新态势及全球资本流动新格局。
中国创新药美国打压商务拓展交易药企融资临床审批跨国药企反对国际化进程医药股健康(注:虽文章未直接围绕健康展开但创新药与健康密切相关)
美国再次以财务动因为由打压中国创新药商务拓展交易

美国再次以财务动因为由打压中国创新药BD交易

HSEclub News 2025年9月12日

近日《纽约时报》披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行政命令,主要内容涉及:

  • 要求抗生素生产回流美国
  • 对中美药企商务拓展(BD)交易增设额外安全审查
  • 提高中国临床试验审批费用及监管要求

受此影响,多只医药股应声下跌。截至9月11日收盘,百济神州港股下跌6.9%,恒瑞医药港股下跌3.03%,信达生物制药下跌4.3%。

部分投资者认为此轮BD驱动的医药牛市或将终结。但多数业内人士指出该草案实施可能性极低,因其既无可靠疗效保证,又遭到跨国药企强烈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传闻本身揭示核心矛盾:中国创新药崛起已引发美国焦虑,担忧上海取代波士顿成为生物医药新枢纽。

01. 创新药BD交易成靶向目标

草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针对中美创新药BD交易的限制条款。

当前BD交易已取代市场融资,成为支撑中国创新药研发的主要资金来源。据Pharmaceutical Cube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相关交易总额达608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增加3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授权交易首付款已超一级市场融资总额。

这些巨额BD交易的主要买方为美国企业。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国204起授权交易涉及美国公司,占比49%,交易金额占比高达55%。若无中国创新药企崛起,这些资金本应流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十余年前,美国生物医药业已形成完整资本循环:风投参与早期研发,生物技术公司专注药物开发,通过二级市场IPO或药企并购实现退出,再将资金投入新一轮早期项目。这种资本循环支撑美国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霸主。

然而目前,美国创新药企的融资与退出通道正遭遇中国同行的激烈竞争。2025年上半年北美生物医药融资额仅112亿美元,同比锐减35.6%。创新药企IPO窗口已关闭——往年每年至少12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而今年上半年DealForma数据显示,美国生物技术IPO数量跌至2012年以来最低点。

千禧一代药企转向中国寻求创新药资源,因中国研发管线更具性价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跨国药企38%的重大药物开发(BD)交易涉及中国产品,相较十年前接近零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生物科技退出通道几乎被完全阻断,资本市场由狂热转为冰点。同期XBI指数下跌7.9%,而港股创新药指数却实现翻倍增长,这种反差直接冲击了美国特定利益集团。

例如多家向特朗普施压的金融机构持有美国新兴企业股份,但这些公司的业绩与股价持续低迷,导致资产面临缩水风险。由此推动了美国限制中美药企BD交易的政策倡议。

02. 制裁可行性存疑

这场针对中国创新药的攻势看似激烈,实则难以落地。

根据草案核心内容,美国公司若要收购中国药品或技术,将面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严格审查。CFIUS本用于审查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资产交易,如今却被提议用于阻止美国药企购买中国创新药技术,这种自我设限的政策显然有违常理。

辉瑞、阿斯利康、默沙东等跨国药企均反对加强对中国创新药BD的审查。

此前辉瑞CEO在采访中公开表示,阻碍中国的政策不应被采纳,这将直接影响美国癌症患者的治疗。

跨国药企的立场不难理解。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显著低于美国,通过BD引进优质低价的中国创新药,可有效缓解未来重磅炸弹药物的专利悬崖危机。

从利润分配看,跨国药企才是BD管道的最大受益者。中国药企通过BD获得的销售收入仅占利润的三分之一,而跨国药企则获取约三分之二的收益。限制BD实则是自毁长城之举。

跨国药企与金融机构不同,它们拥有强大的国会游说能力。此前成功阻击过不利政策的实施,面对这种缺乏明确实施路径的草案,最终胎死腹中的可能性极大。白宫官方声明亦表示并未积极考虑该提案。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创新药的制裁向来雷声大雨点小。此前针对CXO领域的生物安全法案历经数年呼吁仍未落地,更遑论范围更广的创新药BD交易。

总体而言,这场针对中国创新药的打压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可行政策。短期或引发市场波动,但长远看难以阻挡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