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应对头部损伤Tackling head injuries with science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www.rochester.edu美国 - 英语2025-09-10 21:13:3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16字
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创新研究重新定义脑震荡的检测、治疗与预防方式,揭示重复性头部撞击的隐性风险,开发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脑损伤检测技术,并推动军事和体育领域防护标准升级,为解决创伤性脑损伤这一全球健康难题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
头部损伤脑震荡诊疗体系认知问题重复性头部撞击血液检测技术职业防护神经健康监测脑健康防护网络精准诊疗
以科学应对头部损伤

从场边到科研前线,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正在革新脑震荡诊疗体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数百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TBI),其中运动损伤占比显著。该校医学中心团队通过追踪运动员头部撞击数据,发现亚临床症状性脑震荡的长期影响,促使美国高中体育协会修订《运动员回归准则》,将"学业恢复"纳入脑震荡康复评估体系。

急诊医学与神经学教授杰弗里·巴赞(Jeffrey Bazarian)主导的突破性研究显示,脑震荡后一周内,学生运动员的认知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运动损伤群体。这一发现直接推动美国CDC"HEADS UP"项目制定校园脑震荡康复指导方案。目前其团队正领导两项多中心研究: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复性头部撞击神经功能监测计划》,旨在开发战场与赛场环境下的简易检测技术;以及NIH资助的《青少年脑震荡神经发育影响研究》,系统评估脑震荡对中枢神经发育的长期效应。

研究揭示重复性头部撞击的隐性危害:每次撞击可能引发神经功能微妙衰退(如平衡力、眼动协调性、快速决策能力),这些变化虽无法通过常规医学检查发现,却可能导致运动表现下降并增加二次损伤风险。团队正在招募罗切斯特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校的橄榄球队员,建立四年期生物数据基线,计划次年将女性足球运动员纳入研究,填补性别差异研究空白。

突破性血液检测技术成为诊疗新利器。巴赞团队发现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UCH-L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S100B三种脑源性蛋白可在头部撞击后数小时内进入血液循环,其浓度变化可精准反映脑损伤程度。2018年FDA批准的Banyan Brain Trauma Indicator血液检测技术正是基于这项发现,该技术可降低不必要的CT扫描(低浓度标志物可排除脑出血风险),成为美国首个获得认证的脑损伤血液生物标志物。

当前研究已扩展至职业防护领域。团队借鉴职业医学监测体系,将神经健康监测应用于军事人员和职业运动员等高危人群。通过追踪环境暴露因素(重复性头部撞击)对神经系统的累积影响,开发早期预警系统,目标在十年内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率。正如共同研究员基安·梅赛-博尔纳(Kian Merchant-Borna)强调:"脑震荡恢复期存在症状缓解与脑组织真实愈合同步性的重大风险,持续监测对保障长期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罗切斯特大学的脑损伤研究已形成跨学科攻关体系,从基础生物标志物发现到临床诊疗革新,从运动医学延伸至军事防护,正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脑健康防护网络。这项持续二十年的研究不仅改变了体育运动安全标准,更开创了创伤性脑损伤精准诊疗的新范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