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斑块中潜伏的口腔致病菌或是部分心脏病发作元凶Infectious Mouth Bacteria Lurking In Artery Plaques Could Be Behind Some Heart Attacks | IFLScience

心脑血管 / 来源:www.iflscience.com芬兰 - 英语2025-09-10 20:37:11 - 阅读时长2分钟 - 726字
芬兰与英国科研团队发现心肌梗死成因不仅与胆固醇堆积相关,口腔细菌形成的生物膜可在动脉斑块中潜伏多年,受病毒或压力激活后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和心脏病发作。该研究首次在斑块样本中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口腔致病菌DNA,解释了流感等感染性疾病与心脏病风险的关联性,建议将口腔护理纳入心血管疾病预防体系。
心脏病发作动脉斑块口腔致病菌冠状动脉疾病生物膜免疫反应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预防口腔卫生
动脉斑块中潜伏的口腔致病菌或是部分心脏病发作元凶

过去医学界认为冠状动脉疾病主要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引发炎症反应所致。近期芬兰与英国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17例患者动脉斑块样本,首次发现多种口腔共生菌DNA,包括草绿色链球菌群(Streptococcus species)以及其他重要菌种: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以及呼吸道病原体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这些病菌以生物膜形式潜伏在血管斑块中——这种由微生物自身份泌的粘性基质包裹的菌群结构,能够有效抵御免疫系统和抗生素攻击。研究证实这些生物膜结构存在于动脉斑块及组织内部,当遭遇病毒感染或压力应激时,休眠菌群可能被激活增殖,引发剧烈免疫反应,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项目负责人佩卡·卡尔胡宁教授指出:"虽然细菌参与冠心病的假设存在已久,但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首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到多种口腔菌群DNA。"该发现解释了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与心脏病发作风险上升的关联机制。

研究团队建议未来应深入探索细菌迁移至动脉斑块的机理,并评估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对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可行性。研究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提示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需超越传统降胆固醇和控血压手段,将口腔卫生纳入基础防治体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