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个长效HIV预防药获批,为何难普及?
2025-07-29 10:10:01阅读时长3分钟1051字
近期,全球首个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来那帕韦在海南博鳌乐城获批,这一药物一年仅需注射两次,具有创新性。我国HIV新发感染人数仍居高位,该药物的落地标志着HIV预防进入长效化、便利化阶段,但公众认知率与使用率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杂志将其列为“2024年度科学突破”之首,足见其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来那帕韦:科学突破与个体防护新选择
- 独特作用机制:来那帕韦是HIV-1衣壳抑制剂,它能干扰病毒衣壳稳定性和传递过程,阻断病毒进入人体细胞或破坏其生命周期关键步骤。与传统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不同,它与现有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可应对耐药病毒株,降低预防失败风险。
- 长效与隐私优势:和传统每日口服药物相比,一年两次注射的来那帕韦大大提升了用药依从性。对于作息不规律或担心隐私泄露的高风险人群,如青少年、特定职业从业者,这种隐蔽的用药方式极具吸引力。比如,避免了因漏服药物或服药行为暴露带来的社会压力。
- 临床试验数据有力支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两项三期临床试验显示,99.9%受试者用药后持续未感染HIV,证明其有效性。而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更广泛人群使用。
公众认知与使用障碍:为何难以跨越?
- 信息与偏见难题:张福杰教授指出,我国暴露前预防(PrEP)认知率低。高风险人群信息渠道有限、医疗机构宣传不足,以及社会对HIV感染群体的歧视,让患者羞于主动咨询。部分人因担心被家人或伴侣发现用药而放弃预防。
- 平衡便利与心理负担:传统PrEP药物需每日服药,依从性压力大。来那帕韦长效方案缓解了漏服导致的防护失效风险,减少了长期服药的心理焦虑。王辉医师认为,可通过社区教育提升PrEP理念接受度。
- 经济与政策支持待加强:目前药物未纳入医保或公共卫生项目,影响了低收入群体可及性。海南试点经验值得推广,呼吁政策层面加强支持。
HIV防控:多维度策略协同作战
- 预防治疗两手抓:蔡卫平专家强调,HIV防控要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但单一药物无法终结流行。暴露前预防需与安全套使用、定期检测、伴侣告知等措施结合,形成综合防护网络。
-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医疗机构与社区合作,通过匿名检测点、线上咨询平台等,降低高风险人群获取预防服务门槛。开展针对高风险群体的定向科普活动,消除污名化观念。
- 全球目标下的中国责任:世卫组织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流行”目标,我国需在2025年前实现95%风险人群覆盖。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应共同推动PrEP药物普及与政策优化。 来那帕韦的获批为HIV预防带来了革命性工具,但要实现其防控效果,需提升公众认知,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未来,通过多渠道科普、政策保障与多方协作,有望将药物优势转化为实际防控成效,实现从“治疗减负”到“预防控源”的根本转变,为终结HIV流行奠定基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