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引言 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病程阶段,但现有治疗手段有限。尽管证据有限,锂盐仍是多个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而卡利拉嗪已证实对抑郁发作具有显著疗效。本研究通过比较两者的疗效与耐受性,为锂盐在指南中的循证定位提供依据。
方法与分析 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对照研究,比较锂盐与卡利拉嗪8周疗程。纳入18-65岁双相I型或I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主要终点是改良意向治疗人群中基线至终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6项版本(HDS-6)评分变化。连续变量采用双侧t检验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分类变量使用χ²检验及多变量模型。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心境状态、自杀风险及认知功能等。研究设计为优效性试验,计算样本量122例。
伦理与传播 方案已获区域伦理委员会(N-20220007)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研究遵循SPIRIT 2013指南,结果将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
引言
双相情感障碍以显著的情绪和活动水平波动为特征,患者抑郁症状天数多于躁狂/轻躁狂发作,且病程呈进展性。相较单相抑郁治疗,该病需平衡情绪稳定并预防极性转换。锂盐虽在预防治疗中具独特地位,其急性期疗效证据存在矛盾。卡利拉嗪作为新型部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FDA批准用于双相I型抑郁发作治疗,EMA则尚未批准该适应症。
研究目的
主要目标:评估卡利拉嗪与锂盐在双相I/II型障碍急性抑郁发作治疗中的相对优效性。
方法与分析
研究设计
丹麦多中心、随机、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平行组试验,1:1随机分组。治疗期8周,含2周筛选期。允许合并使用其他精神药物。
研究人群
纳入122名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双相I/II型抑郁发作患者,排除标准包括严重躯体疾病及妊娠等。改良意向治疗人群(mITT)定义为至少完成1次HDS-6评估者。
测量工具
主要终点:HDS-6评分变化。次要终点包括:
- 抑郁症状:HDS-17、贝赫-拉斐尔森抑郁量表
- 躁狂症状:杨氏躁狂量表、贝赫-拉斐尔森躁狂量表(MAS)
- 认知功能:认知损害筛查量表
- 生活质量:WHO-5幸福指数量表
随机化
采用随机区组法(区组大小2/4),通过REDCap系统生成随机序列,由独立程序员编码。
治疗方案
卡利拉嗪起始剂量1.5mg/日,2周后可增至3mg。锂盐初始剂量12mmol/日,3日后调整至18mmol,并根据血锂浓度调整剂量维持0.6-0.8mmol/L范围。
统计分析
主要分析采用mITT人群,比较HDS-6评分变化差值(差值模型)。连续变量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类变量使用逻辑回归。优效性界值设定为HDS-6评分差值2.25分,α=0.05,β=0.2,考虑20%脱落率,每组需招募61例。
伦理与实施
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GCP标准。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治疗,研究药物由医院药房按附件13规范配制。严重不良事件(SAE)需立即报告并随访至恢复稳定。
研究展望
本研究将明确锂盐与卡利拉嗪在双相抑郁治疗中的相对疗效,结果可能影响现行指南中锂盐的地位。卡利拉嗪虽已获FDA批准,但其在EMA的适应症审批仍在评估中,研究结果将为临床证据基础提供重要补充。
伦理声明
患者知情同意
研究获得丹麦区域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