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内出血:诊断与管理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pn.bmj.com英国 - 英语2025-08-12 02:04:00 - 阅读时长5分钟 - 2471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脑内出血的诊断流程与急性期管理策略,涵盖影像学评估、抗凝逆转、血压控制、手术干预等核心内容,并总结了现有临床研究证据。文章强调综合治疗束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同时指出未来需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急性脑内出血诊断管理急诊评估急性管理并发症抗凝逆转血压管理手术预后
急性脑内出血:诊断与管理

摘要

脑内出血(ICH)占全球卒中相关伤残调整生命年损失的一半。尽管急性卒中救治流程已实现快速识别,但急性期管理仍具挑战性——目前尚无明确改善预后的单一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卒中单元护理可显著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适度降压及高质量综合管理均与生存率提高相关。本文聚焦神经科医师面临的ICH诊断与急性期管理关键问题,结合循证依据探讨核心干预措施。

引言

自发性脑内出血(ICH)指非创伤性脑实质出血,是致死率最高的卒中类型。其1个月病死率高达40%,且长期预后极差,成为全球主要致残致死病因。尽管ICH仅占全球卒中病例的10-30%,但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发病率高,其伤残调整生命年负担反而超过缺血性卒中。尽管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显著下降,过去数十年ICH的病死率改善有限,且多数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

ICH的病因可分为两大类:85%病例源于脑小血管病,主要为深穿支动脉病(亦称高血压性动脉病或动脉硬化)和脑淀粉样血管病;其余为大血管病变(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和静脉血栓)或肿瘤性病变。血管畸形是青年ICH最常见病因,占病例约三分之一。"原发性"ICH术语虽常用于小血管病相关出血,但易导致检查不足,故不推荐。深部出血约占66%,常见于内囊、基底节或脑干,多由深穿支动脉病所致。约5-10%ICH发生于小脑,其余为脑叶出血,常位于皮质-皮质下区域,其中40%单纯由动脉硬化引起,40%合并淀粉样血管病,20%仅由淀粉样血管病导致。

急诊评估

时间窗内需优先获取哪些信息?

疑似急性卒中的急诊评估流程已在此系列第一篇详述。获取近期外伤史(包括目击者陈述)和环境证据至关重要,需明确外伤与出血的先后关系。尽管CT扫描可快速鉴别缺血性卒中与ICH,但初始NIHSS评分在ICH中应用受限,因意识障碍发生率更高。GCS评分因其简便性和与ICH评分的兼容性成为首选评估工具(图1展示其计算方法)。但需注意,失语症可能低估GCS言语评分。

需进行哪些基线检查?

非增强脑CT(图2)作为诊断金标准,具有快速、高敏感性(>90%)和广泛可用性优势。CT需评估出血部位、小血管病相关改变(萎缩、白质疏松症、腔隙灶)、占位效应程度、脑积水、脑室扩展及血肿体积。血肿体积可通过ABC/2公式快速估算(图1),其独立预测血肿扩大和早期死亡风险。液-液平面高度提示凝血功能障碍,需紧急排查抗凝药物使用。MRI在超急性期诊断与CT相当,但急诊应用受限于检查时间和危重患者转运风险。

常规检查应包括凝血功能、血糖、心肌肌钙蛋白和毒理筛查。床旁INR检测可缩短抗凝逆转时间,心电图异常常见但需警惕并发心肌损伤。

是否需要追加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应作为急性期常规检查(首选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除低风险患者外(图3)。CTA的"点征"(血肿内造影剂外渗)可预测血肿扩大。若CTA阴性,需考虑MRI/MR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适用于高风险患者(即使CTA/MRA阴性),特别是脑叶出血需警惕隐匿性血管畸形。重复DSA可能在数周后仍具诊断价值。

急性管理

ICH管理的核心原则

ICH属于神经科急症,颅内压(ICP)急剧升高可导致脑疝。"时间就是大脑"原则同样适用,早期干预(抗凝逆转、血压管理、手术/重症监护)可显著降低30天病死率。所有患者应优先收入卒中单元,其获益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相当。

并发症管理是治疗重点,包括:①颅内压升高处理:抬高床头30度、轻度镇静镇痛、甘露醇/高渗盐水(需权衡心肾功能),GCS<9分或脑积水患者需行ICP监测;②抗癫痫治疗:惊厥发作需药物控制,但不推荐常规预防性用药;③体温管理:发热与不良预后相关,需积极降温。

抗凝逆转策略

抗凝相关ICH约占20%,其血肿体积更大、扩展风险更高且预后更差。立即停用抗栓药物并启动逆转治疗至关重要。尽管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相关ICH风险低于华法林,但特异性逆转剂的出现改善了其预后(表2)。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血小板可能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不推荐。重组VIIa因子在特定亚组的研究(FASTEST试验)已启动,氨甲环酸在超急性期的研究(STOP-MSU试验)正在进行中。

血压管理策略

观察性研究显示,ICH急性期血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且与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相关。尽管存在对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的担忧,但研究证实适度降压的安全性。最新指南推荐:①收缩压>180 mmHg时,启动静脉降压治疗(目标130-180 mmHg);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目标收缩压<160 mmHg。需注意,大面积血肿患者降压需更谨慎(表3)。

手术适应证

后颅窝出血(>3 cm或合并脑干压迫/脑积水)推荐手术减压,单纯脑室外引流可能有害。幕上出血手术指征存在争议:①意识水平(GCS 10-13);②血肿体积>30 mL;③浅表出血位置。微创手术(如MISTIE III试验)显示安全性,但功能预后改善需进一步验证。ENRICH试验正评估新型微创技术(图像引导经脑沟清除术)的疗效。

未来方向

ICH管理进步滞后于缺血性卒中,主要受限于:①病情严重性导致纳入标准严格;②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全球超过60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聚焦止血药物和手术技术优化。研究者呼吁将每位ICH幸存者纳入至少一项试验,以加速证据积累。

结论

ICH是预后最差的卒中亚型,近年在诊断与管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现有治疗重点在于预防血肿扩大,支持治疗、血压控制和抗凝逆转已改善预后。手术作用仍在探索中,微创技术在特定人群显示潜力。未来需基于病理生理机制开展嵌入临床实践的试验。

关键要点

  • ICH属医疗急症,快速诊断治疗可预防继发性脑损伤
  • 尽管30天病死率约40%,但至少维持24-48小时支持治疗
  • 超急性干预(抗凝逆转、降压、手术)可能改善预后
  • 嵌入临床实践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是管理突破的关键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