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eth Rosenfield 教授
麻省总医院心血管医学部血管医学与介入专科主任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
肺栓塞反应团队(PERT)的建立标志着肺栓塞(PE)治疗进入新纪元。这类团队通过标准化多学科决策路径、拓展治疗方案、实施风险分层管理,显著提升了临床诊疗水平。目前美国及全球多家医疗机构已将PERT模式确立为最佳实践。
传统诊疗模式中,PE患者通常由单一专科医师接诊,治疗决策易受个人经验影响。而PERT模式通过整合多学科专家(包括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血液学等)的集体智慧,依据患者症状表现、风险特征和预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模式的推广得益于国家PERT联盟的倡导,使医学界充分认识到PE作为住院患者心血管死亡首要原因的严重性,其致死风险与卒中和心肌梗死相当。
PERT模式推动了三大变革:1)建立规范化风险评估体系,通过超声心动图、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T影像量化等手段实现精准风险分层;2)促进新型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包括机械取栓(MT)、Bashir导管药械联动溶栓、Ekos超声增强溶栓等;3)提升临床医师对PE非典型表现(如类心梗、心衰、肺炎等)的警觉性,使该症更常纳入鉴别诊断。
机械取栓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治疗决策天平。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系统溶栓等疗法,其通过微创方式实现血栓大块清除,显著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当前随机对照试验(如HI-PEITHO、PE-TRACT)正比较MT与溶栓/抗凝治疗的优劣。同时,由PERT联盟建立的包含近2万名患者的数据库为真实世界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未来,新一代更灵活的取栓设备将推动治疗算法持续进化。但临床医生面临"幸福的烦恼":如何在保守治疗与先进疗法间抉择?如何选择最优治疗策略与设备?这需要结合实时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影像数据进行动态评估。
Krunal H. Patel 与 Parth Rali 教授
天普大学医院胸外科
费城,宾夕法尼亚州
天普大学医院采用PERT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实时会诊实现患者快速分层。治疗决策综合考虑血流动力学状态(如右心室功能)、血栓负荷、出血风险等要素。MT技术的应用扩展了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存在溶栓禁忌或高出血风险患者。
随着FLARE、FLASH等临床试验数据的积累,MT已从补救治疗转变为早期干预选项。例如,本院通过VA-ECMO作为MT前过渡治疗显著改善预后。值得注意的是,AI驱动的预警系统(如Viz.ai)的应用使诊断时效性提升37%,进一步优化治疗决策。
Patrick Muck 教授
TriHealth善人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辛辛那提,俄亥俄州
自2013年引入MIT的PERT模式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整合PE严重指数(PESI)、NEWS2评分、生物标志物及AI辅助诊断的分层体系。初期治疗策略主要依赖抗凝与Ekos超声溶栓,但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2%。
以FlowTriever和Lightning Flash 2.0为代表的新型取栓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真空血栓切除(CAVT)技术,在保证血栓清除效率的同时将失血量控制在5ml以内。其中Flash 2.0的计算机算法可基于压力-流量动态实现选择性血栓抽吸。
随着STORM-PE、PEERLESS等研究的推进,我们预计到2026年将建立基于AI预测模型的"门控取栓时间"(door-to-thrombectomy time)评估体系。目前本院正开展多项设备临床试验,目标是将高危PE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从当前的90分钟缩短至60分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