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股骨干骨折手术的患者,要特别警惕一种“隐形危险”——血栓脱落跑到肺部堵塞血管(医学上叫“肺栓塞”)。就像血管里的“血栓堵路”,不同程度的堵塞会有不一样的表现,直接关系着恢复好坏。
不同堵塞程度的表现
小血栓堵小血管:这些“轻微信号”别忽视
如果血栓堵了肺动脉的小分支,可能会出现:
- 活动时呼吸突然变快(比如以前走50米不喘,现在走同款路要大口喘气);
- 日常活动变“吃力”(比如穿衣服、做饭时突然喘不上气);
- 不活动时心跳也快(坐着休息时心跳一直超过100次/分钟)。
这类情况占肺栓塞的60%左右,只要按医生要求用抗凝药(防止血栓长大的药),恢复大多不错——30天内的生存率能超过98%。
大血栓堵主血管:这些“紧急信号”要救命
要是大块血栓堵了主肺动脉,会出现三个典型“危险信号”:
- 突然喘得厉害(一分钟呼吸超过25次,像“刚跑完100米”的喘气);
- 血压掉得快(比如平时血压120/80mmHg,突然降到90/60mmHg以下,或比自己基础血压低了40mmHg以上);
- 坐直了才能喘气,嘴唇或指甲盖发紫(缺氧的表现)。
这种情况虽然只占肺栓塞的5%-10%,但风险极高——及时做“再灌注治疗”(让堵塞的血管重新通开),生存率能提升到75%以上。
术后怎么防血栓?
1. 基础预防:让血液“动起来”
手术后早点让家人帮忙活动手脚(比如被动屈伸膝盖、脚踝),或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像给腿套上“气囊套”,定时充气挤压腿,促进血液回流),避免血液“瘀滞”在腿里。
2. 药物预防:听医生的别乱停
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体重、病史,选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这类抗凝药——别因为“怕出血”就自己停药,乱停药反而容易长血栓。
3. 风险评估:高风险的人要“更小心”
高龄(65岁以上)、肥胖(BMI超过30)、以前有过血栓的人,是血栓的“高危人群”。医生会用“Caprini评分表”给你分风险等级,这类人要更频繁监测症状。
自己怎么盯紧“血栓信号”?
1. 记好“呼吸日记”
比如昨天爬两层楼喘,今天爬一层就喘得更厉害;或平时散步10分钟不喘,今天走5分钟就“胸口闷得慌”——这些变化要及时记下来。
2. 看腿的“粗细差”
每天量两条腿的周径(比如量膝盖上方10厘米的位置),要是一条比另一条粗1厘米以上(比如左腿35cm、右腿36.5cm),要赶紧告诉医生(可能是腿里长血栓了)。
3. 测血氧:低于95%要警惕
用指夹式血氧仪测(药店能买到),不活动时血氧饱和度一直低于95%(正常是95%-100%),说明身体在“缺氧”,要马上找医生。
医生怎么查“是不是肺栓塞”?
1. 查D-二聚体:“阴性”基本能排除
要是D-二聚体结果正常,95%的可能没有血栓(相当于“排除票”);但结果高不一定是血栓(比如术后、感染也会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2. CT肺动脉造影:“金标准”检查
做CT肺动脉造影能准确查到90%的肺栓塞,是目前诊断的“首选方法”——能清楚看到血栓堵在哪个位置。
3. 心脏超声:床旁就能做的“早期预警”
用心脏超声能早发现“右心负荷加重”(比如右心室变大),提示肺栓塞可能,适合不能下床的患者。
总的来说,做了股骨干骨折手术的患者,得把“血栓防控”当回事。按医生要求做预防、自己每天盯紧症状、有问题及时找医生,能大大降低肺栓塞的风险。建议定期跟医生沟通,制定适合自己的预防方案——毕竟,“早防、早查、早治”是对付血栓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