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大多把注意力放在骨头长好上,却往往忽略了背后隐藏的血管风险。有临床研究发现,创伤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骨折部位关系很大,像骨盆骨折患者,血栓风险能达到45%-60%之高。掌握下面这些关键信息,能帮你及时发现血栓征兆。
肿胀信号要留心
腿肿是静脉回流不畅的早期表现。如果受伤的腿比没受伤的腿周径粗了3厘米,就得赶紧排查血栓。这种肿有特点:皮肤看起来又紧又亮,用手指按下去,凹陷要超过3秒才恢复。另外,单纯脚踝肿大多是软组织伤,但要是大腿中间以上肿了,更要警惕深静脉血栓。
疼痛特点要分清
血栓引起的疼和骨折疼不一样。血栓疼是安静躺着的时候也会一直胀疼,还会一阵一阵加重;典型的表现是往上勾脚背时小腿肚子疼(医学上叫Homans征阳性),或者按小腿肚子会疼。骨折的疼是放射性的,会随着骨头慢慢长稳而减轻,而血栓的疼和姿势变化有关。还有,82%的血栓患者会有夜间疼得更厉害的情况,这点要注意。
检查指标要动态看
D-二聚体是筛查血栓的常用指标,正常临界值是0.5mg/L,但它的特异性不算高,只有50%-70%,手术后一周内假阳性率还挺高。要是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一起查,能更准——如果两者比值超过1:10,血栓的可能性就大了。别只看一次结果,要动态监测才靠谱。
影像检查怎么选
如果高度怀疑有血栓,首选加压超声检查,它对大腿和腘窝这些近端静脉血栓的敏感度能到95%,但对小腿远端的血栓容易漏查。根据2023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的指南,如果Wells评分≥2分,得把超声和D-二聚体一起查。要是肥胖或者超声结果拿不准,可以做CT静脉造影,但要严格控制辐射量。
防治要按规范来
急性期怎么做?要遵循阶梯式干预:
- 调体位:把受伤的腿抬高15-30度,膝盖稍微弯一点,别压到腘窝的静脉;
- 用机械方法:穿梯度压力袜,压力要在18-25mmHg之间,得24小时一直穿;
- 药物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还得监测血小板数量。
预防要贯穿全程:
- 手术后24小时内就开始做踝泵运动,每小时做10组;
- 用间歇性气压治疗的话,每2小时充一次气,每次30分钟;
- 要保持身体有足够的血容量,手术第一天尿量得超过1500毫升。
特别警示:如果出现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可能是肺栓塞——这是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这时候赶紧半躺着,别乱动,马上叫急救。数据显示,规范预防能让肺栓塞发生率下降87.5%。建议所有骨折患者都建个血栓风险档案,用Caprini评分制定个人预防方案。
总之,骨折患者千万别只盯着骨头愈合,血栓风险得时刻放在心上。从肿胀、疼痛这些早期信号,到检查、防治,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只要早识别、早预防、规范处理,就能大大降低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让康复之路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