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一生:纪念Inge Grundke-Iqbal(1937–2012)(PDF) A life dedicated to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in memory of Inge Grundke-Iqbal (1937–2012)

认知障碍 / 来源:www.academia.edu美国 - 英语2025-09-06 13:21:08 - 阅读时长2分钟 - 671字
本文回顾了神经病理学家Inge Grundke-Iqbal博士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她首次发现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是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核心成分,这项里程碑式发现开辟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方向。文章详述了她从德国学术训练背景到纽约科研生涯的完整学术历程,包括发现tau蛋白病理机制、推动神经再生研究、培养后继科研人才的卓越成就,并记录了她创立巴基斯坦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公益事业,展现了科学家对人类健康的多维度贡献。
阿尔茨海默病IngeGrundke-Iqbaltau蛋白科研突破神经发生认知功能CNTF衍生肽四肽药物健康研究学术贡献
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一生:纪念Inge Grundke-Iqbal(1937–2012)

Inge Grundke-Iqbal博士(1937-2012)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这位出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的科学家,于1974年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病理系开启研究生涯。她与丈夫Khalid Iqbal共同主导的科研团队,在纽约州发育障碍基础研究所(位于史泰登岛)完成了划时代的研究突破。

1980年代初,学界普遍认为成对螺旋丝(PHFs)/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是由γ-谷氨酰-ε-赖氨酸交联形成的不溶性聚合物。通过开发首个针对PHF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该团队首次证实这些病变核心实为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这一发现打破了学界固有认知,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后续研究证实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早于NFTs形成,并揭示了微管组装缺陷等关键机制。

在近35年的科研生涯中,Grundke-Iqbal团队培养了大量青年科学家。其研发的11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衍生肽及四肽药物,在促进神经发生和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取得突破。她主持的非营利组织"巴基斯坦教育促进基金会",过去18年间已资助数百名巴基斯坦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她的学术贡献获得多项殊荣,包括1994年纽约州杰出女性奖、2000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大会终身成就奖、2001年T.L.L.神殿基金会发现奖等。同济医科大学和南通大学分别于2001年和2011年授予其名誉教授称号。这位被同事称为"实验室大家庭母亲"的科学家,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仍坚守实验岗位,其科研精神和人道主义贡献将持续影响后人。

【全文结束】